首頁 資訊 動不動“滿頭大汗”,身體哪里出問題了?中醫(yī)分析4種原因

動不動“滿頭大汗”,身體哪里出問題了?中醫(yī)分析4種原因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1月01日 21:35

夏天到了,排汗是很尋常的生理代謝現(xiàn)象,尤其是運動鍛煉、持續(xù)勞作、悶熱高溫、進食辛辣等時機,很多人都會汗流浹背。但一些人動不動滿頭大汗,即使安靜狀態(tài)下汗液仍冒個不停,在吃飯的時候更是額頭、腦門、后頸等部位汗津津的,影響形象和社交。

在老一輩看來,這種現(xiàn)象稱為“蒸籠頭”,描述了頭部水汽蒸騰的場景。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經常在非運動和暑熱情況下滿頭大汗,是排汗異常,屬于“多汗癥”,多見于甲亢、交感神經敏感、糖尿病、心臟異常等問題,也可能是心情緊張帶來的內分泌異常。

中醫(yī)對“頭汗”的研究比較深透,診斷要“問汗”,辨證講“分汗”,治療有“汗法”,中醫(yī)巨著《傷寒論》對頭汗的論述有9處之多,分為頭汗出、頭微汗出、額上生汗等情形,還有“但頭汗出,齊頸而還”的描寫,對后世影響較大。

中醫(yī)理論認為,頭為諸陽之會——身體所有的陽經都經過和交匯于頭部,所以頭部陽氣最盛。人體是講陰陽平衡的,當陰未能制陽,陽熱上蒸就會頭汗頻繁。

而且動不動冒頭汗,體內還可能有濕熱現(xiàn)象,有的人陽氣不足,當濕熱互結,就和汗液夾雜在一起,如油入面,很難分開,中醫(yī)辨證和治療比較麻煩。

頭汗有4種情形:

1、從對象看,覆蓋全員,以小孩、青壯年多見,如果小孩入睡后頭汗淋漓,這是純陽之體,無需特別糾正;如果是青年和壯年人群,要引起重視;老年人如有頭汗,是氣虛和陰虛的表現(xiàn)。

2、從時機看,一天24小時都可能出現(xiàn),有的從早上起床不久就開始有頭汗,持續(xù)到半夜,吃飯時更加凸顯,導致衣領長期泛黃難清洗,枕頭長期有異味,比較煩惱。

3、從感受看,有的頭汗多,伴隨口干舌燥、五心煩熱、身體也有不少汗;有的卻畏寒怕冷,四肢不溫,要比別人多穿一點衣服。

4、從汗跡看,有的頭汗像“油”一般,觸感黏膩,用紙巾擦去額頭的汗液,像刮掉一層油一樣;有的汗液就像水一樣,沒有什么異常,就是汗多,頭頸部、額頭腦門都有。

至于頭汗的辨證和診治,有的認為是“氣虛”,從理氣補氣入手調理;有的認為是“陰虛”,滋陰藥材和拔罐艾灸都用上;有的認為是肥胖,每天素食為主肉類不敢多吃。不過,這些舉措好像沒什么用,一段時間后頭汗照舊。

其實,氣虛和陰虛,確實是身體汗證的主要辨證方向,氣不固攝、陰不制陽,就會汗多、汗不止。但頭汗有自己的特殊表現(xiàn),要往更深處想細致一些。

滿頭大汗,屬于中醫(yī)汗證里的“自汗”,多見于半表半里之癥,有實證和虛癥兩大類別,另外瘀血、染黃、水汽等問題也會引發(fā)頭汗。動不動頭汗不斷,冒個不停,有4個病因:

1、最尋常的——濕熱交蒸

舌診脈診可見:舌質發(fā)紅,舌苔黃白膩明顯,脈濡數(shù)。

這是肝火、濕熱等邪熱郁蒸夾雜引起的問題,主要見于肝膽疾病患者,郁阻化熱,濕熱熏蒸,循經上越引起頭汗多,平時還經常感覺腰酸背痛,手腳乏力,懶言懶動,伴有惡寒發(fā)熱現(xiàn)象,口渴感明顯,兩眼和面部皮膚黃染,小便不利。但頭汗主要以頸部為界,身上很少汗出。

調理思路是:清熱滲濕,選茵陳、柴胡、黃芩、梔子、白術、淡竹葉等中藥,清熱解表,瀉熱利濕?!秱摗酚幸痍愝餃筒窈鹬Ω山獪日{理。

2、最多見的——血瘀生結

舌診脈診可見:舌尖舌面發(fā)紅,舌苔黃膩,舌根有較多瘀斑,脈沉實或沉緊。

這是熱病的典型表現(xiàn),有的人可能是近期吃辛辣比較多,但血瘀癥狀的人,頭汗大量滲出,胃中空虛,煩躁不安,睡眠不安穩(wěn),容易驚醒,半夜還會身體發(fā)熱,小腹時常有墜脹痛感,小便清長,大便發(fā)黑。

調理思路是:除痹破血,選大黃、芒硝、肉桂、桃仁、甘草等中藥,泄利、通脈、除痹,可用大陷胸湯加減治療。

3、最易辨證的——陽氣虧虛

舌診脈診可見:舌頭分兩段,前段舌淡紅,后段舌苔白,脈弱虛浮。

這是久病致虛的問題,多見于久病未愈、長期服藥的患者。因為身體有沉疴,長期用藥,體質虛弱,面色無華,筋骨無力,整天懨懨地,這是肝腎不足,氣血失養(yǎng)的典型癥狀,有氣虛問題,治不住陽氣外越,就會頭汗不止,而且前胸后背也時常有汗,手腳發(fā)涼,神情萎靡,遇到突然降溫還經常會感冒。

調理思路是:溫陽補氣,切記不能選猛藥,因為猛藥會傷陽傷正,注意選黃芪、肉桂、附子、干姜、白術等中藥,補肝腎,可選芪附湯固陽補氣。

4、最容易反復的——脾虛日久

舌診脈診可見:舌體發(fā)胖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滑數(shù)。

這是脾不健運和脾虛問題,而后影響到胃,脾胃互為表里。脾失健運,生化氣血受到阻礙,慢慢干擾到胃腑,胃經有熱,它循行經過頭面,就出現(xiàn)“蒸籠頭”表現(xiàn),在吃飯的時候多見,患者還有臉色白、牙齦腫痛、氣短乏力、口臭燒心、心悸失眠等問題。

調理思路是:補中益氣,用補中益氣丸,但注意隨證加減化裁,也可從清胃瀉火的角度入手調理。但無論哪個方向,都防止脾虛問題反復。

無論哪種辨證、哪個類型,用藥需遵醫(yī)囑,防止亂用藥。

#深度好文計劃#

相關知識

動不動大汗淋漓,中醫(yī)有哪些“止汗”招數(shù)?醫(yī)生說出3個中成藥
汗從哪里出,病從哪里來!1、額頭出汗=肝...
“不出汗”與“狂出汗”哪個更健康?中醫(yī)的答案出人意料
出汗=排毒?這4種出汗是身體在報警!
幼兒睡覺出汗頭發(fā)全濕的原因有哪些
冬天運動出汗對身體好不好
夏天不出汗是什么原因
睡眠不好是身體哪里出了問題
鼻頭長痘是胃腸問題 痘痘告訴你哪里生病了
下肢出現(xiàn)水腫,究竟是哪里的問題?不出意外,這4種可能性最大

網(wǎng)址: 動不動“滿頭大汗”,身體哪里出問題了?中醫(yī)分析4種原因 http://www.u1s5d6.cn/newsview98472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