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wǎng)上一份“火鍋秘笈”引發(fā)熱議:
“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
鴨腸提三下擺三下,不超過10秒……”
不過小編想提醒大家
按照這個“口訣”吃
可能會因?yàn)榧纳x引發(fā)感染!
半熟食物容易引起腸胃感染
這份“秘笈”精確了吃火鍋時的涮菜時間表:毛肚涮10秒,七上八下;鴨腸提三下擺三下,不要超過10秒;老肉片煮10分鐘;蝦類5分鐘最鮮嫩外,花菜需要3分鐘,而牛肉丸需要10分鐘以上。
對此,專家表示,所謂的火鍋涮菜“時間表”并一定能將生食完全燙熟,如果是半熟的肉類、海鮮中直接下肚,可能因?yàn)楹形幢幌麥绲募纳x等引發(fā)腸胃感染。
展開剩余 84 %
營養(yǎng)專家表示,其實(shí),火鍋吃得健康又美味,也是一門不小的學(xué)問。一起來學(xué)學(xué)更好地吃火鍋吧~
食物煮熟最重要
吃火鍋,最重要的是把食物煮熟再入口,切忌追求嫩滑的口感而吃半生半熟的食物。吃火鍋煮食物沒有嚴(yán)格的時間表,但前提是要煮熟。
半熟的肉類、海鮮中可能含有未被殺滅的寄生蟲,如果水里燙一下就吃,容易引起腸胃感染。因此,建議肉類等在火鍋沸騰的情況下,完全變色再食用。
正確姿勢:涮火鍋時各類肉制品要煮熟,使食物在火鍋湯料溫度達(dá)到100℃時涮煮并保持一定的時間,至少使蛋白質(zhì)凝固變性,目測雞肉、魚肉變成白色,豬牛羊肉變成淺褐色,蝦蟹變成橙紅色,加熱食物的體積較大時,要延長加熱時間。
蔬菜的情況則剛好相反。蔬菜的維生素豐富,但一些維生素并不耐熱,長時間涮燙會讓維生素快速流失,因此一些綠葉蔬菜只要稍微涮一涮就可以了。
鍋底最好選清淡
很多人吃完火鍋后拉肚子或者便秘,說明并不適合吃辣,這類人最好選擇清湯鍋底或者菌菇類的鍋底。
長期食用重油重辣的紅湯鍋,不僅對腸胃產(chǎn)生刺激,還容易攝入過多的脂肪和熱量。如果一定要吃辣,不妨選擇鴛鴦鍋底,少吃辣,多吃清淡的鍋底,減少對腸胃的刺激。此外也可選擇清湯鍋底搭配辣味的蘸醬“過過癮”。
如果要喝湯,應(yīng)該在鍋底端上來煮沸后喝一點(diǎn),火鍋煮到最后的湯里含有大量嘌呤,火鍋煮久了以后,湯底中嘌呤成分比煮前高出幾十倍,患有痛風(fēng)、高尿酸血癥的患者絕對不適合喝湯。除了嘌呤物質(zhì)高,火鍋湯里的油脂和鹽分量很重,湯底在反復(fù)煮沸的情況下也會產(chǎn)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zhì),如亞硝酸鹽。所以吃到最后,建議大家可以只撈涮肉和涮菜,但別喝湯。
先肉再菜不科學(xué)
吃火鍋,先葷還是先素,一直是網(wǎng)友爭論的熱點(diǎn)。一般人往往先吃肉再吃蔬菜,吃到最后飽了,蔬菜吃不了幾片,容易造成營養(yǎng)不均,也是吃火鍋長胖的一個主要原因。
建議吃火鍋?zhàn)钕蠕痰膽?yīng)該是淀粉類的食物,如土豆片、山藥等,先將胃填充一點(diǎn),再吃點(diǎn)蔬菜,最后才涮肉,這樣有利于控制總熱量。且蔬菜的量最好是肉類的兩倍以上。如果火鍋店提供粥,可以先吃一小碗雜糧粥,對胃腸道也是一種保護(hù)。
火鍋要吃得健康,葷素搭配很重要。盡量要做到種類多,單次能吃到半斤蔬菜是最好。在食材的選擇上,也應(yīng)當(dāng)選擇新鮮的食物,少食用加工過的半成品,如午餐肉、香腸等。肥胖、有慢性病的人要少點(diǎn)脂肪含量高的肥牛、肥羊,因?yàn)橛脕礓讨蟮姆逝Q蛉馄竞亢芨摺?/p>
冷熱交替最傷胃
夏天吃辣火鍋,出一身汗,很多人習(xí)慣喝點(diǎn)冰凍飲料。但一冷一熱交替,對胃黏膜的刺激很大,容易導(dǎo)致消化功能紊亂。建議喝溫?zé)峄虺氐亩節(jié){等飲料,火鍋后也不要立即吃冷飲。
此外,剛從火鍋中取出的鮮燙食物,應(yīng)該稍微涼一下再吃。口腔、食道和胃黏膜一般只能耐受50℃-60℃的溫度,太燙的食物,就會損傷黏膜,而火鍋里的食物一取出來就吃的話,極易燙傷口腔、舌部、食道以及胃的黏膜。
一些本來就有復(fù)發(fā)性口瘡的人,吃了火鍋,口瘡的發(fā)病幾率會大增,原有的口腔黏膜炎癥也會加重。如此反復(fù),還會誘發(fā)食道癌變。所以,吃火鍋千萬不可心急,從火鍋中取出的食物要等降溫后再入口為宜。
蘸醬“點(diǎn)到為止”
火鍋蘸料通常是麻醬或香油,香油熱量極高,芝麻醬的熱量也不少。在調(diào)味時,通常還會加入各種其他的調(diào)料,很容易熱量及鹽分超標(biāo)。專家認(rèn)為,無論哪種醬料,都不宜吃得太多,既然是蘸料,蘸一點(diǎn)點(diǎn),起到提味的作用就可以了。
總體來說,吃火鍋是否健康,取決于個人的飲食習(xí)慣?!袄薄笔且话央p刃劍,最新研究表明,適當(dāng)吃辣對健康有益,但過辣和過于頻繁地吃辣則對健康有影響。一般情況下,每月吃火鍋?zhàn)詈貌灰^2-3次,飲食上還是要葷素搭配、營養(yǎng)均衡、少油少鹽。
綜合來源丨中國食品安全網(wǎng)、網(wǎng)絡(luò)
編輯丨長寧區(qū)新聞宣傳中心 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