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當今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免疫力?

當今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免疫力?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8日 00:04

超級細菌、新型病毒、不斷爆發(fā)的流行病、日漸增加的慢性疾病……人們面臨的健康威脅越來越多。如何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是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身心醫(yī)學專家喬普拉與發(fā)現“導致早發(fā)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病”基因的坦齊提出了一個改善免疫力的新方案。

原作者 | 迪帕克·喬普拉 魯道夫·E.坦齊

圖片

《治愈你自己》,[美]迪帕克·喬普拉 [美]魯道夫·E.坦齊 著,趙曉鵬 譯,海南出版社2022年6月版

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注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2017年7月底,一個驚人的醫(yī)學消息在電視和互聯(lián)網上流傳開來。然而,當時人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因為能夠引起人們關注的影響健康的潛在風險因素太多了,比如每周工作超過55個小時,孕婦碘攝入量不足。

這些可能是大多數人不屑一顧的老生常談,但是有件事卻與眾不同。二十四位致力于研究阿爾茨海默病——世界上對健康威脅最大的疾病——的專家受邀評估預防各種癡呆癥(包括阿爾茨海默?。┑淖畲罂赡苄?。他們的結論發(fā)表在著名的英國醫(yī)學雜志《柳葉刀》上,認為三分之一的癡呆癥病例可以預防。因為目前還沒有研制出有效治療或預防癡呆癥的藥物,所以說這是個相當驚人的消息。

那么預防癡呆癥的關鍵是什么呢?就是改變生活方式,而且是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要改變。為此,專家們列舉了九個降低患癡呆癥風險的因素:接受教育(15歲之前待在學校接受教育);降低患高血壓、肥胖和糖尿病的可能性;防治中年失聰;戒煙;進行體育鍛煉;晚年生活避免抑郁,盡可能參與社會活動。

以上九個特定因素中有一項非常讓人吃驚——15歲之前待在學校接受教育。這究竟是什么情況呢?我們在青少年時期做的事情能夠降低罹患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嗎?防治中年失聰與降低罹患癡呆癥風險的聯(lián)系也讓人摸不著頭腦。不過現在有了新的發(fā)現,如果我們看得足夠仔細的話,就會發(fā)現這則新聞報道預示著一種醫(yī)學趨勢,有望帶來一場重大革命。

不僅是癡呆癥,同時研究人員在全方位地大幅縮短相關疾病的發(fā)病時間,如高血壓、心臟病、癌癥、糖尿病,甚至是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當我們冬季患感冒的時候,我們會注意到感冒癥狀,并意識到可能幾天前就已經接觸到感冒病毒。感冒的潛伏期很短而且不易被人察覺,只有出現了癥狀才能被發(fā)覺。但生活方式的紊亂跟感冒不一樣,它的潛伏期是看不見的而且時間也很長——長達幾年甚至數十年。這個簡單的事實在醫(yī)學思維中變得越來越關鍵。目前來看,它可能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能說明什么人會生病和什么人能夠保持健康。

圖片

電影《困在時間里的父親》(2020)劇照。

醫(yī)生們不是在癥狀出現時才會去關注生活方式的紊亂,也不是在高風險出現時才去建議采取預防措施,而是在二三十年前就開始探討健康的生活方式了。現在出現了一種新的疾病觀,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利好消息。如果我們從孩提時代就開始注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中年后許多威脅健康的因素都能被規(guī)避。秘訣就是在任何威脅跡象出現之前我們就要有所行動。

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增量醫(yī)學”——關于癡呆癥消息的冰山一角。我們以“教育”這一看似奇怪的發(fā)現為例。專家認為,全世界范圍內,如果人們在15歲之前一直待在學校接受教育,那么將來患癡呆癥的人數可能會減少8%,這是九個特定因素中能最大限度減少癡呆癥的一個因素,其中的原因說來話長。我們所受教育程度越高,大腦儲存的信息就越多,就越能更好地獲取知識。一些精神科學家將這種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的信息積累行為稱作“認知儲備”,它增強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和路徑,從而對大腦起到了促進作用。當我們有這種能力時,與阿爾茨海默病或其他癡呆癥相關的記憶喪失癥狀會被抵消。因為,當神經元之間的某些連接變得虛弱或是患病的時候,大腦會有額外的路徑可走。

隨著醫(yī)學邏輯的發(fā)展,其漫長的軌跡也在改變著每個人的思維,因為它們即便沒有廣泛存在,但在許多疾病中依舊有所體現。忽然之間,這已經不再是諸如戒煙、減肥、健身、緩解壓力之類互相孤立的因素了。這其實是一種持續(xù)不斷的生活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中,自我關懷每天都在各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當然戒煙、減肥和健身仍然有其好處,但并不等于能降低罹患A或B型病癥的風險,最終只有整體性的方法才能奏效。當人們充分了解這一事實后,預防措施就不會一成不變了。但是要想了解將會發(fā)生多大的根本性變化,我們必須后退一步并且審視醫(yī)療保健的現狀,因為威脅越來越有壓倒希望的趨勢。

免疫力使我們的基因

在面臨生存威脅時保持領先

現代醫(yī)學每天的頭條新聞太多,而且泥沙俱下,使得人們幾乎弄不明白什么才是重要的信息。有時候似乎活著對我們的健康都是一種威脅,所以讓我們把事情講得簡單些。當今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大多數人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有免疫力,這就是健康與疾病沖突的癥結所在。免疫在醫(yī)學上的定義是身體對侵入性威脅(也就是病原體)的防御。一般來說,這些病原體以微生物的形式聚集在一起,它們是細菌和病毒的宿主,它們存在的目的不是讓我們生病,而是優(yōu)化它們自己的DNA。作為一個生物圈,地球是DNA進化的廣闊舞臺,雖然我們認為人類是獨特的個體,但是我們的DNA只是數百萬基因庫中的一分子而已。

免疫力使我們的基因在面臨生存威脅時能夠保持領先,迄今為止,它已經取得了輝煌的成績。盡管疾病史上的災難性事件,如古代的天花、中世紀的鼠疫和現代的艾滋病,像海嘯一樣淹沒了我們的DNA,但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從未受到威脅。不僅天花、鼠疫和艾滋病沒有把人類這個物種消滅掉,而且其他病原體也沒能將人類消滅,這是因為以下三個因素拯救了我們:

1.這些疾病的傳染性并沒有強到能傳染給地球上的每個人。要么細菌無法在戶外生存,要么人們彼此之間的距離太遠,以至于細菌在傳播的過程中就一命嗚呼了。

2.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能夠通過一種被稱為超突變的過程,非常迅速地改善新的基因反應。這是一種在未知病原體進入人體后立即與之做斗爭的策略。

3.當人體的免疫系統(tǒng)無法獨立對抗疾病時,現代醫(yī)學會通過藥物和外科治療來拯救我們的身體。

這三個強大的原動力對我們保持身體健康是很有必要的,不過它們可能已經達到了一個臨界點,數以百萬計的DNA菌株之間的全球化競爭已經升溫到令人擔憂的程度。無論我們生活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不能再把免疫力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不堪重負的疾病防御體系正在逐步走向崩潰。這是因為一系列問題——無論是來自寨卡病毒還是禽流感,實際上已經超出了暴發(fā)新流行病的駭人程度。

為什么臨界點越來越近呢?

·旅行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新病原體的傳播和尋找宿主變得更加容易和快捷。

·病毒和細菌的變異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快,因為作為宿主的人類以前所未有的人口增長率不斷繁殖。

·新藥的開發(fā)速度不可能像具有潛在危險的DNA菌株變異那樣快,這樣菌株會在細菌和病毒的微觀水平上發(fā)生突變。

·隨著威脅的不斷加劇,醫(yī)療系統(tǒng)承受著收入不平等、高昂的費用支出、巨大的科學復雜性等沉重負擔。

·疾病預防已經存在50年之久,但卻未能根除長期存在的心臟病、高血壓、2型糖尿病,廣泛存在的抑郁和焦慮,以及最新流行的肥胖癥。

·老齡化人口面臨更高的癌癥發(fā)病率和癡呆癥的威脅,主要誘因是阿爾茨海默病。

·老年人有更高的期望值,希望在65歲甚至85歲以后仍然保持健康和活力。

·逐漸形成的藥物依賴文化已經造成了一系列問題,包括阿片類藥物成癮,甚至使我們忽略了嚴重的問題。據統(tǒng)計,平均年齡在70歲的老人會服用7種處方藥。

·像MRSA(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這樣的新型“超級細菌”正領先于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

這個清單太長而且內容驚人,讓人不容忽視。我們的健康和它上面的每一條都息息相關,如果這個世界已經快到臨界點了,當務之急是讓自己不去超越這個臨界點。

圖片

電影《滾蛋吧!腫瘤君》(2015)劇照。

秘訣就是擴展免疫的定義,然后有目的地選擇豐富的配置,以增強自身免疫力。人們一般會這樣認為,當我們具有了一種新的抗冬季流感病毒的抗體時,我們的免疫力就會增強,如果我們吃了消炎食物時免疫力就不會增強。然而,現在人們已經認識到,幾乎沒有明顯癥狀的低級別的慢性炎癥與越來越多的疾病有關,包括心臟病和癌癥。在擴展的定義中,對抗炎癥對全面免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全面免疫和自我療愈

全面免疫是衡量整體健康的指標。我們的另一本書《超級基因》中提出了一個關鍵點——DNA是一種動態(tài)的、不斷變化的、對一個人一生經歷有完整體現的東西。如果DNA被凍結、鎖定,或者一成不變,那么增強自身的免疫力將是我們一廂情愿的想法。幾十年來,這種觀點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一個新的時代隨著DNA通過一個模型釋放出來而開始了,這個模型顯示了我們的基因活動是如何完全受我們周圍世界影響的。全球DNA菌株之間的競爭突然加劇起來。

我們認為,要實現全面免疫需要更多支持。那么思想對健康的影響呢?行為、習慣和家庭的貢獻呢?為什么細菌要比其他常見的致病因素更重要?例如癌癥,它幾乎與入侵的微生物無關。要想包羅萬象,就必須打破身體和心靈之間的界限,這需要豐富的想象力。因此,我們引入了一個新的術語——自我療愈,它完美地解釋了身體和心靈作為整體的真正意義。身體和心靈,每天都在維持我們健康的兩個角色,長期以來一直是分開的。第一個角色是負責治療的,第二個角色是被治療的。這兩個角色目前由一個外部治療師和依賴他或她的病人扮演。外部治療師并不一定就是指醫(yī)生,重點詞是“外部”,這就把治療的重任推到了他人身上。

圖片

電視劇《好醫(yī)生》(2013)劇照。

就我們的身體而言,角色分離是不現實的。免疫力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醫(yī)生的職責不是每天增強你的免疫反應。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當癥狀出現的時候,醫(yī)療保健才會起作用,而這時免疫反應卻已經失效了。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當整個治療崩潰的時候,免疫力卻是最早受到沖擊的對象。在DNA的全球競爭中,醫(yī)學所能做的和身體所需要的總是不匹配。

醫(yī)患合作關系不是為了滿足競爭和獲勝而存在的,但是自我療愈,通過融合治療者和治愈者,可以消除迫在眉睫的威脅。(重要提示:我們當然不建議你在必要時忽視或避開醫(yī)囑。)如果我們能積極主動地增強自己的免疫力,那么整個情況就會有所不同。回顧一下前面提到的威脅身體健康的那些因素,一旦我們了解采用自我療愈意味著什么,我們就會馬上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自我療愈的好處:

·它是無創(chuàng)性的,而且不依賴外部治療。

·它保持自然平衡而且通過選擇生活方式來增強自身的免疫系統(tǒng)。

·生活方式的選擇可以預防多種癌癥,并有望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甚至逆轉癡呆癥狀。

·成功的衰老意味著健康且長壽。

·藥物依賴將被推遲,因為在癥狀出現之前疾病就已經開始被療愈了。絕大多數藥物都是在發(fā)病后期使用的,如果我們行動足夠快,就可能不用到開藥的階段。幾乎每一種疾病都是如此,包括心臟病和癌癥,這些疾病是最需要藥物治療的。

這些都是通過扮演治療者和治愈者的雙重角色而產生的實際結果。只有提高你的意識才會使這一切成為可能,因為你無法改變自己未知的東西。大多數人都意識不到自我療愈這個關鍵點,讓我們來看看自我療愈是如何適用于免疫力的。

所有生物都需要抵御外界對其DNA的威脅?,F代醫(yī)學認識到免疫分為兩種:被動免疫和主動免疫。被動免疫顧名思義,是我們無法控制的,是基于基因的。我們在母親子宮里時遺傳了她的抗體,出生以后,我們通過母乳獲得其他抗體。

另一種免疫被稱為主動免疫,直接在“前線”對抗疾病有機體(即病原體)。所有達到一定水平的生物都有先天的免疫防御系統(tǒng),包括植物、真菌和多細胞動物。先天免疫系統(tǒng)非常普遍,它可以在檢測到病原體入侵宿主時釋放化學物質進行反擊,包括人類在內的高等動物的主動免疫已經進化得遠遠超過這個階段。我們有特殊的免疫細胞(比如說T細胞和B細胞),這些免疫細胞已經進化到具有神乎其神的能力來應對入侵者。

每天無數次的免疫反應從成千上萬的疑似細菌中識別出一種細菌,并迅速采取“化學行動”,使入侵者喪失活力。特定的白細胞吞噬了入侵者的殘骸,這些白細胞很快就會從我們的身體中排出,但是要注意這個過程的順序不要出錯,出錯的話會導致過敏,這是由于免疫系統(tǒng)會把無害物質(如花粉、貓毛、粉塵等)誤認為是“敵人”而引起的一種全面的化學反應,這種反應通常是有害的。這種免疫反應通常是由于細菌隨物質進入人體造成的,甚至連花粉上也有微生物群。在其他情況下,免疫系統(tǒng)可能會被激活來攻擊身體中的特定蛋白質,從而導致類風濕關節(jié)炎或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要想活下去,我們就要把發(fā)生這些錯誤的概率降到最低。因此,祖先把成功戰(zhàn)勝的每一種疾病都儲存為抗體遺傳給我們,當我們抵御一種新的疾病的時候,比如一種新的流感病毒時,我們就把這種新流感加入了這個巨大的“遺傳庫”。盡管早在1921年英國免疫學家亞歷山大·格倫尼就發(fā)現了主動免疫的功能,但其確切機制過了幾十年才被人們理解。從生物學上講,情況極其復雜,但至少有一種可以借外部力量增強主動免疫的方法——接種疫苗,這種方法已有兩個多世紀的歷史了。

正如我們在學校學到的那樣,18世紀末,英國鄉(xiāng)村醫(yī)生愛德華·詹納在觀察到擠奶女工普遍對天花免疫后(當時天花已經成為流行病),發(fā)明了第一種疫苗,因此他被稱為“免疫學之父”。法國哲學家伏爾泰估計,將近60%的人感染了天花,20%的人死于天花。詹納的想法是,從一位患了較輕牛痘疾病的擠奶女工身上提取牛痘膿包中的物質,注射到天花病人體內,以傳遞與擠奶女工相同的免疫力。

雖然一些地區(qū)關于疫苗接種仍然存在爭議,但詹納的發(fā)現表明,主動免疫是可以增強的。我們不必花幾萬年或幾十萬年的時間去等待通過進化來增強免疫力。有關飲食、運動、良好睡眠和保持標準體重的建議都有利于人體的免疫情況。這些建議出現在哈佛醫(yī)學院的健康網站(www.health.harvard.edu)上,還有兩個防止感染的附加建議:記得勤洗手和徹底把肉食做熟。

然而,關于增強免疫反應的問題本身,哈佛醫(yī)學院的健康網站卻持懷疑態(tài)度:“商店貨架上的許多產品都聲稱能增強或有益于免疫力。但實際上,增強免疫力的概念在科學層面上沒有什么意義。事實上,增加體內細胞(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的數量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例如,運動員如果使用血液興奮劑(即將血液注射到自己體內,以增加血細胞的數量并提高其表現力),就會有腦卒中的風險?!?/p>

哈佛醫(yī)學院的健康網站還表示:“但這并不意味著生活方式對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不值得深思或者不值得研究。研究人員正在探索飲食、運動、年齡、心理壓力和其他因素對動物和人類免疫系統(tǒng)的影響。同時,健康的生活方式是讓我們的免疫系統(tǒng)占上風的好方法。”

圖片

心身療法。《治愈你自己》內頁插圖。

網站持這種懷疑態(tài)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免疫系統(tǒng)中有很多種細胞發(fā)揮著相當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來自身心聯(lián)系的有力證據。從悲傷到沮喪的各種心理狀態(tài)降低了人們的免疫力,使人們更容易生病。這種免疫力的下降在顯微鏡下是看不到的,它不會在特定細胞中表現為生理變化。很多研究沒有直接將壓力與免疫系統(tǒng)的生理變化聯(lián)系起來,但是巨大壓力和生病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被充分證明,而且沒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如果我們將免疫力的定義擴展到所有能讓我們保持健康的事物上,那么就有更多的證據表明,當一個人貧窮、抑郁、孤獨或生活在沒有社會支持的環(huán)境中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將成為患高血壓和心臟病等疾病的最大威脅。

這些發(fā)現都指向同一個方向。免疫可以轉化為全面免疫,但不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只局限于身體這單方面的免疫系統(tǒng),必須對心理也給予同樣的重視,這就是為什么“自我”是自我療愈的關鍵詞。

本文選自《治愈你自己》,有刪節(jié),部分小標題為編者所加,已獲出版社授權。作者:迪帕克·喬普拉、魯道夫·E.坦齊;摘編:安也;編輯:張進;導語校對:柳寶慶。歡迎轉發(fā)至朋友圈。

相關知識

健康中國人免疫功能報告:“免疫危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fā)生!
七類人容易免疫力低下 如何提高免疫力
八大養(yǎng)生法寶 全面提高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的危害
肥胖是當今寵物面臨的增長最快的健康問題之一
提高免疫力 健康動起來
健康與免疫力,一個都不能少——人民政協(xié)網
女人如何增強免疫力呢?
提高免疫力|營養(yǎng)
怎樣提高人體的免疫力

網址: 當今人類健康面臨的最大危機,來自免疫力?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4029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