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從“離身”到“具身”:教育戲劇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從“離身”到“具身”:教育戲劇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7月12日 19:03

一、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背景
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是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教育部,2012)。小學生身心發(fā)展不平衡,情緒情感不穩(wěn)定,常常表現(xiàn)出幼稚的感情沖動、短暫的不安定狀況,時而情緒高漲,時而陷入低谷,形成強烈動搖的情感世界。面臨一系列的生理、心理、社會適應等問題,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了基礎教育中備受關注的話題。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不斷完善與發(fā)展,形成了具有自身學科特色的流程和模式。然而,在課程實施中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部分中小學生將心理課程看作是放松休息的游戲課,忽視自身真實的情感體驗和領悟。身體參與的缺失導致課程流于形式,活動流于表面,很難進入學生的內心,課程效果收效甚微。
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戲劇是最接近人類生活本來面貌、指向人生命活動本身、與人的發(fā)展息息相關的一門藝術。教育戲劇是運用戲劇與劇場的技巧,從事學校課堂教學的一種教學方法(馬利文,2014)。將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且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達成,最終實現(xiàn)完整人格的塑造。
二、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依據(jù)
(一)具身認知理論
傳統(tǒng)的身心二元論將學習視為一種可以“離身”的精神訓練,學習過程并不需要身體的參與。身體被當做成容器,作用僅局限于把心智帶到課堂之中(葉浩生,2015)。隨著具身認知理論的興起,這種離身的教育觀受到了質疑。發(fā)展心理學家西倫指出,認知源于身體與世界的互動,依賴于一個有著特定知覺和運動系統(tǒng)的身體體驗(Esther Thelen, 2001)。具身認知認為身體是認知、思維的主體,人的認知與心智由身體的動作和形式?jīng)Q定(王會亭,2015)。一方面,身體及其活動方式影響著認知,塑造者思維、判斷、態(tài)度和情緒;另一方面,認知和情緒等心智過程也影響著身體。身體與認知的交互影響體現(xiàn)了身心一體的原則(葉浩生,2011)。因此,應注重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把心智根植于身體,把身體根植于環(huán)境,從身體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看待學習。
有研究表明,身體作為教育戲劇最重要的道具,在身體參與的前提下,教育戲劇通過形體動作、言語對話、眉目傳義等方式建構了育人空間(嚴孟帥,2021)。這也為教育戲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在教育戲劇活動中,學生身體的參與能夠幫助其加深對人類社會與外部世界的認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健全的人格。
(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戲劇表演理論
近代戲劇表演理論中,關于演員“化身”為角色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側重于外部表現(xiàn),強調演員理性對形體與情感的控制,另一種重視內心體驗,要求演員與角色合二為一(董健、馬俊山,2012)。前者被稱作表現(xiàn)派,后者為體驗派。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為代表的體驗派要求演員從自我出發(fā),與角色進行換位思考,通過有意識的心理活動達到行為下意識的外化,最終徹底化身為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959)。戲劇扮演中,學生有了角色這層外衣的保護,在戲劇情境中營造出一種安全的氛圍。學生之間依托角色的外衣可以安全地彼此對話,也可以跳出角色反思自己。戲劇扮演給予了學生從多角度審視內省,自我回觀的機會,有助于學生自我概念的整合與完善。
與此同時,戲劇通過角色互動還原生活場景,經(jīng)由語言對話傳情達意。在假定性情境中,語言形式的改變預示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變化。對話,意味著交流的產生和關系的建立,意味著個體在與外界的交流中進行自我表達、自我確認和內在覺察。戲劇對話的另一種形式——獨白,是角色內心當中自我對話的外顯形式。通過在假定性情境中的對話體驗,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會自我表達,而且有助于學生掌握人際互動的方法,對于學生社會性的發(fā)展大有裨益,為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教育戲劇融入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策略
(一)戲劇游戲:營造輕松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
暖身活動是一堂心理健康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它能夠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活動狀態(tài),放松肢體,打開感官,調節(jié)情緒。喜歡游戲是學生的天性,學生在參與戲劇游戲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等能力,而且可以收獲愉快的情感體驗。筆者在“做情緒的主人”主題活動中,設計了暖身游戲“情緒卡片”。游戲開始之初,所有學生圍成一個圓圈,隨機抽取一張寫有某種情緒的卡片。接著,學生按照順序依次用面部表情表達出自己對這種情緒的理解。通過暖身活動,學生逐漸從拘謹狀態(tài)轉變?yōu)榉潘蔂顟B(tài),注意力也集中到課堂中來,開始期待接下來的學習環(huán)節(jié)。
需要注意的是,作為整個課程的熱身環(huán)節(jié),暖身游戲的內容應盡可能地與活動的主題有所關聯(lián)。教師發(fā)出的指令應清晰明確,作為活動的引導者,教師應盡可能與學生一同投入其中,以幫助學生快速、自然地融入情境之中,營造起輕松安全的教學氛圍,為后續(xù)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
(二)戲劇范式:培育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戲劇范式是指一系列源自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服務于教育目標的結構性活動。中小學心理健康課堂中常用的戲劇范式包括:定格畫面、教師入戲、坐針氈、墻上的角色、專家的外衣、良心巷等。戲劇范式往往在情境中展開,重視學生的具身體驗,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1.定格畫面,給予學生換位思考的機會
學生4-6人組成一個小組,通過小組討論,運用身體搭建出一幅圖畫,以表達某一個時刻、場景或主題。在參與定格畫面活動中,學生需要圍繞主題或故事中的某一關鍵時刻展開討論,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選擇恰當?shù)刂w動作進行表達。在討論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心理活動等會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做情緒的主人”一課以繪本《菲菲生氣了》為教學素材,該繪本講述了小女孩菲菲由于無法控制與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離家出走,在學會控制情緒之后又與家人團聚的故事。體會與揣摩主人公菲菲的內心想法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以定格畫面的形式展現(xiàn)出菲菲離家出走后心理的想法。繪本中并沒有通過語言文字描寫菲菲的心理活動,學生需要進行換位思考,把自己想象成菲菲,體驗角色心理的矛盾與掙扎,找到內心從矛盾到和解的緣由。這種運用身體建立情境的方式比文字表達更深入、明了,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覺。
在活動中,學生通過飾演角色可以換一個視角看待世界,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建立換位思考的思維模式,這對其今后的學習和生活都大有裨益。換位思考能夠促進對自身情緒的感知和調節(jié),既是管理自己情緒的基礎,也是與他人順利溝通的前提。
2.坐針氈,培養(yǎng)同理心和共情力
坐針氈是一種頗受學生喜愛的戲劇范式,學生入戲扮演故事中的某個角色,以角色的身份被其他人進行現(xiàn)場提問。面對其他人的追問,學生可能會產生緊張感,因此這一范式被形象地稱為“坐針氈”。
本課中,教師邀請3-4名學生坐在教室前面扮演菲菲,其他學生面向菲菲圍坐成半弧形,并向她們提問。學生需要在理解內化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合理的進行表達?!白槡帧眲?chuàng)設了一個新的情境,為學生深入挖掘角色的心理動機提供了條件。學生提問內容如下:
學生1:菲菲,你知道自己生氣的樣子很可怕嗎?
1號菲菲:我知道,但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我知道妹妹不是故意的,但那是我最喜歡的小熊,那一刻我感覺自己都要冒火了。
學生2:菲菲,你離家出走想過后果嗎?如果遇到壞人怎么辦?
2號菲菲:我當時根本顧不了那么多,憤怒的情緒已經(jīng)上頭了。不過謝謝你的提醒,下次離家出走之前我會做好準備的。
學生3:菲菲,我看你一個人在河邊呆坐了很久,你想到些什么?
3號菲菲:我想到了許多小時候的事兒,妹妹沒出生之前,爸爸媽媽所有的愛都只給我一個人,后來,有了妹妹,媽媽總告訴我,我是姐姐要讓著妹妹??烧l來讓著我呢?(學生一邊說,語氣有些哽咽)。
通過觀察學生們的表現(xiàn)我們發(fā)現(xiàn),不論是提問的學生,還是扮演菲菲的同學在坐針氈活動中都需要將自己代入角色,感受角色的感受,理解角色的處境。在情境中批判地看待問題,從互動中去解決角色所面臨的問題,由此而體驗生活,了解人與他人的關系,培養(yǎng)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開展“坐針氈”活動時,如果學生提問遇到困難,教師可以示范提出1-2個問題,幫助學生打開思路。如果被坐針氈的學生心理壓力過大感到不適,教師需要立即停止活動,并安撫學生的情緒。
3.論壇劇場,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
論壇劇場是由多名學生入戲扮演故事中的某個場景,其余學生作為觀眾觀看。表演過程中,觀眾可以隨時叫停表演,對故事的發(fā)展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論壇劇場是一種不以展演為目的的演出,主要目的是創(chuàng)設一個可供學生交流討論、各抒己見的平臺,以增強學生獨立思考與應對不確定性的能力。
本課中,教師將學生6-8人分成一組,引導學生圍繞“菲菲學校生活的一天”為主題進行討論,創(chuàng)編情節(jié)。學會了情緒管理的菲菲,在學校中可能遇到哪些事情呢?如果又遇到了讓她生氣的事情,菲菲該如何處理呢?教師可以做連接演員與觀眾的協(xié)調人。在矛盾沖突進入尖銳化階段時,協(xié)調人可以讓劇情暫停,邀請
觀眾與演員展開對話,或者邀請觀眾接替其中某位演員,用他的方式繼續(xù)演下去。最后,教師可以在演員與觀眾發(fā)言分享之后進行總結。
   論壇劇場給予了學生一個新的情境,學生可以將所學的心理知識與方法付諸實踐。與此同時,論壇劇場提供了一個美學空間,在這個空間里,學生可以釋放回憶和想象,既可以演繹過去,也可以預測未來。這一美學空間能夠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更好地遷移至生活中,有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
(三)反思活動: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反思活動是教師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跳出角色的身份,站在客觀的角度,說出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關鍵語句的感觸,或者對人物行為做出評論等。反思活動是學生自我成長的關鍵時刻,促進學生進一步自我察覺、自我回觀,實現(xiàn)學習效果的內化。反思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一起交流、討論,有時學生的反思是即興產生的,它依賴于學生臨場的感受、想象和創(chuàng)作。
本課中,教師采用“如果我是你...”的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全體學生在教室中央站成兩列,中間留出一條小路,當學生扮演的菲菲穿過這條小路時,其他同學以“如果我是你”為開頭,用1-2句話對菲菲表明自己的意見或看法。
學生1:如果我是你,我會去和爸爸媽媽說,雖然我是姐姐,我也需要和妹妹同等的愛。
學生2:如果我是你,我會好好的大吃一頓,把一切的不開心都拋在腦后。
學生3:如果我是你,我會去畫畫,每當我畫畫的時候,所有的不開心就都不見了。
誠然,活動的主題是做情緒的主人,但人總會產生消極情緒,教師無需將消極情緒妖魔化。消極情緒是否有錯?我們該如何面對自己的消極情緒?這些延伸出來的問題值得學生在課后繼續(xù)思考與探究。反思活動給予了學生展示的機會,學生可以進一步與自我對話,從而發(fā)現(xiàn)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期盼。學生跳出角色的身份,說出此時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促使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發(fā)生積極的變化,有助于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
四、教育戲劇融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
(一)給予學生情感宣泄的空間
借助角色的外衣與假定的情境,戲劇能營造安全的釋放空間,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加貼近自己的情感,直面自己的情感變化,允許學生自由表達。精神分析學派認為,那些過往的被長期壓抑的、無法言說的情感或情緒,如果被本人“看見”,就會安分地呆在原地,而不會跑出來攪亂人的心緒和生活。通過戲劇表演,演員在表演中重新“看見”并體會到昔日被壓抑的情感,觀眾在觀看中由于情感的共鳴仿佛看見過往的自己。這個過程既是一種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種情感的凈化。這種凈化使人感到舒暢、松弛,并最終回歸寧靜。
(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自我概念
通過戲劇活動,可以投射參與者的人際溝通模式??梢詮膮⑴c者表演時采用的言語、肢體動作,以及即興的同伴互動方式中了解參與者的人際溝通模式。根據(jù)弗洛伊德的人格學說及投射理論,個體內在的某些想法與經(jīng)驗可經(jīng)由身體動作投射出來,軀體、動作的本能反應通常是潛意識的表達。因此,通過觀察參與者的表現(xiàn),可了解其人際溝通的模式,幫助參與者更好地認識自我。戲劇是一面鏡子,幫助人更好的看見自我,察覺自我,從而完善自我。
(三)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面對常見的中小學生心理問題,例如: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試等,一些學校會聘請專家進行心理講座,有的學校還會開展團輔活動,將有同樣困惑的學生聚在一起答疑解惑。然而,講座往往浮于表面,學生只能被動接受。團體輔導雖然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卻很難避免學生不愿暴露自己真實情感的問題。教育戲劇活動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且戲劇情境貼近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每個學生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沒有長篇大論的說教,一個個故事,一場場活動卻能夠幫助學生舒緩心理,療愈心靈,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四)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統(tǒng)一
美國戲劇治療大師羅伯特·蘭迪曾說:“有些地方單靠語言的影響力是達不到的,那就是所謂內在經(jīng)驗的部分,也可以稱之為情感或者情緒,藝術的功能就是將這種情緒感客觀化,從而思考和理解他們(Robert Landy,2012)。”相比于傳統(tǒng)的戲劇表演,教育戲劇活動的重點不在于表演技巧和舞臺呈現(xiàn)上,它更加注重參與者從心出發(fā),真實地覺察自己的情緒,并通過戲劇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外在的表演與內在的情緒緊密關聯(lián),促進了內部的情感體驗,從而使參與者進行身心的整合與完善,達到身心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五、總結與展望
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發(fā)展至今,理論與實踐不斷完善。教育戲劇的融入,不僅可以豐富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而且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透過戲劇這面鏡子,學生可以更好地察覺和認識自我,體驗與表達情緒,見證自己與他人,有利于促進身心統(tǒng)一,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與健全的人格。
基于具身認知理論,身體從根源上參與了我們心智活動的形成和發(fā)展。正是具身參與建構了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的基本框架。誠然,從“離身”到“具身”的轉變需要一段過程,對于心理教師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zhàn)。期待在反思與實踐中,教育戲劇的融入可以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注入新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馬利文.專題: 教育戲劇的理論與實踐[J]. 教育學報,2014(1):56.
[3]葉浩生.身體與學習:具身認知及其對傳統(tǒng)教育觀的挑戰(zhàn)[J].教育研究,2015(4):107-108.
[4]Esther Thelen. The dynamics of embodiment: A field theory of infant perseverative reaching[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1,24(1), 1-34.
[5]王會亭.從“離身”到“具身”:課堂有效教學的“身體”轉向[J].課程·教材·教法,2015(12):57-63.
[6]葉浩生.身心二元論的困境與具身認知研究的興起[J].心理科學,2011(4):1001-1003.
[7]嚴孟帥,喬治·貝利爾.具身認知理論中的教育戲?。荷眢w現(xiàn)象學視角[J].理論月刊,2021(6):154-160.
[8]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員的自我修養(yǎng)[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
[10]羅伯特·蘭迪,躺椅和舞臺:心理治療中的語言與行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于闐,女,教育學碩士,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教育系教師,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戲劇、創(chuàng)造性戲劇、戲劇美育。郵箱:718345319@qq.com 電話:13263378205。
 

相關知識

從“離身”到“具身”:教育戲劇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游戲教學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分析
校園心理劇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淺談團體心理輔導游戲在體育與健康課中應用.doc
淺析沙盤游戲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實踐與應用
“心理情景劇在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的應用”專題培訓舉行
團體心理活動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應用——體驗式教學的探索
游戲化策略在在線健身課程中的應用
沙盤游戲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游戲輔導在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

網(wǎng)址: 從“離身”到“具身”:教育戲劇在心理健康課程中的應用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4367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