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世界肥胖日丨肥胖是誰的錯?

世界肥胖日丨肥胖是誰的錯?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3日 05:09


“我覺得,好像胖就是我的錯……”

撰文 |陳曉麗、楊琛

“胖子很難交到朋友……為了有朋友,初中時我的零花錢都用來給同學買零食,還給大家跑腿,同學們笑稱那是為了讓我減肥。”

“人們總用‘胖妞’這個代號來稱呼我,胖子似乎就沒有獨立人格。”

“別人總說我,這么胖,一定很懶、很饞、沒有辦法控制自己?!?/p>

“我小時候覺得,好像胖就是我的錯?!?/p>

這樣的聲音你聽過嗎?

這些都來自肥胖者的真實敘述,暴露了“肥胖污名化”的存在。

肥胖污名化指社會對個體或群體基于肥胖而產生的貶低性、侮辱性的標簽,它使肥胖者擁有或被相信擁有某些被貶義的屬性和特質,不僅使被污名者產生自我貶損心理,亦導致社會對其歧視和不公正的待遇[1]。

數(shù)據(jù)顯示,2030年,全球肥胖人群預計將達到10億,我國超重肥胖成人占比預計達到63.5%[2]。在肥胖普遍流行、成為重大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當下,日趨增加的肥胖污名化現(xiàn)象造成了廣泛的負面影響[1],尤其值得人們重視與思考。正值世界肥胖日,讓我們一同關注肥胖污名化問題,消除肥胖歧視。

無處不在的肥胖污名,真的是TA的錯嗎

體重超標的人們總是會吸引人群目光,這些目光中充滿了戲謔與嘲諷。然而,體重超標者真的“好吃懶做”嗎?胖真的是他們的“錯”嗎?

實際上,肥胖歧視背后是違背科學證據(jù)的公共敘述——過去,新聞報道、公共衛(wèi)生運動和政治話語中將超重和肥胖的原因歸于個人選擇,如懶惰、暴食、缺乏自制力等,而這種公共敘述源于一種假設,即體重完全受意志控制,但這與過去幾十年發(fā)展起來的生物學和臨床證據(jù)不一致[3]。

大量研究證明,肥胖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包括生物、遺傳、環(huán)境因素等[4]。如未科學干預,肥胖將增加多種慢性疾病的發(fā)生風險,如2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腎病等(圖1),嚴重危害個體健康[5]。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正式將肥胖確認為一種慢性疾病,1998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美國肥胖協(xié)會,2013年美國醫(yī)學會(AMA)相繼將肥胖定義為疾病,成為肥胖領域的里程碑事件[4]。


圖1 肥胖相關并發(fā)癥[4]

因此,肥胖是一種需要科學干預的“慢性疾病”,并不單純是公眾刻板印象中“不自律的生活方式的選擇”,單純的生活方式干預也并非在所有人中都能達到滿意的效果[4]。

然而,科學研究與大眾認知之間的鴻溝依然顯著,肥胖污名化目前仍是一個普遍的全球性問題[6],數(shù)據(jù)顯示:

在美國,肥胖污名化在肥胖成人中發(fā)生率為19%-42%,體重指數(shù)(BMI)較高的患者受污名發(fā)生率更高,女性肥胖患者的發(fā)生率高于男性 [7-9] 。

一項納入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等6個發(fā)達國家人群的研究表明,肥胖污名化可能存在于人生的各個階段:從10歲以下兒童到青少年(11-19歲),從青年成人(20-39歲)、中年人(40-59歲)到老年人(60歲以上),均可能受到影響,其中以兒童和青少年最為常見 [10] 。

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肥胖污名化可能來自多個社會領域的不同人員,在工作場所、教育、醫(yī)療環(huán)境和家庭等多個社會場景中均可發(fā)生,同學、同事、朋友、家人,甚至醫(yī)生和護士都是肥胖污名化的重要來源 [10] (圖2)。


圖2 來自社會不同人員的肥胖污名化比例[10]

肥胖污名化的主要來源是家庭成員,其會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社會健康狀況 [11] :一項針對162,034位青少年的美國國家級調研問卷顯示,來自家庭成員的肥胖污 名化占比83.7%,是肥胖污名化的主要來源,其中前三大來源分別是母親(55.8%)、伴侶/配偶(49.0%)、父親(43.4%) [11] 。

醫(yī)療場所中的肥胖污名化也不可忽視:世界各地的醫(yī)療服務提供者(包括初級保健提供者、內分泌學家、心臟病學家、護士、營養(yǎng)師、精神健康專業(yè)人員、醫(yī)學實習生和從事肥胖研究和臨床管理的專業(yè)人員)中均報告了對肥胖患者的負面態(tài)度 [12,13] 。

超重或肥胖醫(yī)生也受到肥胖污名化的困擾:美國的一項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體重的醫(yī)生相比,病患在面對超重或肥胖的醫(yī)生時,會降低對醫(yī)生的信任程度,不太愿意聽從他們的醫(yī)療建議,更有可能更換醫(yī)生 [14] 。而且無論患者自身的體重如何,這些對于醫(yī)生的體重偏見仍然存在 [14] 。

肥胖污名化的“毒瘤”,刺痛內心、多方影響

體重超標者不僅承擔著肥胖及相關并發(fā)癥帶來的健康威脅,還面臨肥胖污名化帶來的身心傷害,且減少其接受充分治療的可能性,進一步造成疾病傷害,形成惡性循環(huán)。

“多項研究發(fā)現(xiàn),受污名影響的體重超標人群更容易患心理疾病,尤其是焦慮、抑郁以及雙向情感障礙[15]?!?strong>上海市第十人民醫(yī)院內分泌代謝科卜樂醫(yī)生介紹,“我們在門診常觀察到一些兒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在工作日前來就診,他們在學習、就業(yè)、社交等成長過程中存在被邊緣化的趨勢,其中有部分患者因抑郁等心理問題而休學甚至停學,成人肥胖患者中同樣有類似情況發(fā)生?!?/p>

卜樂醫(yī)生進一步指出:“一方面,抑郁、雙向情感障礙等心理疾病本身會引起內分泌激素的改變,繼而影響體重;另一方面,治療心理疾病的藥物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體重增加,雙向影響不可避免。此外,肥胖者的心理問題會影響其正常社交,導致他們體力活動減少,久坐行為增加,食物攝入增加等,這些都會進一步加重了肥胖患者的體重問題?!?/p>

而醫(yī)療場所中的肥胖污名化現(xiàn)象對肥胖患者積極就診造成阻礙。有證據(jù)表明,在美國,與正常體重患者相比,醫(yī)生在肥胖患者診療和提供健康教育方面花的時間更少[16]。且在醫(yī)療環(huán)境中,一些客觀因素如診療設施的尺寸不適用于肥胖者的體型,也會令肥胖者產生羞恥心理,“比如測血壓時,肥胖患者的手臂伸不進血壓計的袖帶,或因體型較大進不去CT艙室,這些過程讓患者感到‘尷尬’?!辈窐丰t(yī)生舉例。而經歷過肥胖歧視的患者的治療結果較差,并更可能因羞恥而避免后續(xù)的護理[17]。

此外,肥胖污名化對公共衛(wèi)生政策的制定和肥胖相關研究的發(fā)展均帶來負面影響[6]。

因此,肥胖污名化損害健康、人權和社會權利,不利于社會發(fā)展,終結這一社會“毒瘤”勢在必行。

攜手終結肥胖污名化,一個都不能少

盡管提高對肥胖及其污名化的認識很重要,但這還不足以消除肥胖污名化這一問題。挑戰(zhàn)和改變廣泛的、根深蒂固的信仰、長期的先入之見和普遍的心態(tài),需要一種與現(xiàn)代科學知識相一致的新的肥胖共同理念。

基于此,近年來一些指南共識正在發(fā)聲。2020年發(fā)表于Nature Medicine的共識聲明,呼吁消除體重偏見、停止對肥胖的污名化[6]。2023年美國臨床內分泌醫(yī)師學會(ACCE)發(fā)布的結束肥胖污名化的共識聲明,呼吁關注肥胖癥患者在診斷和治療中所面臨的污名化和偏見[18]。(圖4)


圖4 近年來肥胖污名化問題的指南共識

其中,以上指南共識對醫(yī)療保健部門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如:

確保將關于肥胖的原因、機制和治療的正式教學納入醫(yī)學實習生和其他醫(yī)療服務提供者的標準課程中。

專門治療肥胖的醫(yī)療服務提供者應提供無污名化實踐技能的證據(jù)。專業(yè)機構應鼓勵、促進和發(fā)展各種方法,以證明對污名化及其影響的了解,以及消除污名化的技能和做法。

醫(yī)療機構和醫(yī)院的認證標準須包括為肥胖人群的治療提供適當?shù)幕A設施。

可將肥胖污名評估、心理評估等納入肥胖的診療系統(tǒng)中。

卜樂醫(yī)生還分享了個人的臨床經驗:“在臨床工作中我們會在門診詳細詢問體重超標患者的心理狀況,查看其既往史,對患者進行心理評估,并酌情轉介患者至心理科或精神科就診,并跟進隨訪。同樣,精神科也可以將需要治療肥胖的精神科患者轉介至內分泌代謝科,形成科室聯(lián)動機制,幫助患者打破體重增加和心理疾病之間的惡性循環(huán)?!?/p>

另一方面,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紀立農主任提出了思考:“過去大眾將肥胖歸因于個人,許多針對肥胖的治療如減重藥物和代謝手術等費用需要患者自行承擔,這不利于體重超標患者進行規(guī)范治療。醫(yī)療政策未來或可做出努力,例如將減重治療費用納入醫(yī)保,減輕患者治療負擔?!?/p>

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羅櫻櫻主任醫(yī)師則表示:“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有助于促進體重超標患者的治療。臨床中我們觀察到,在體重超標的人群中,受到家庭和同伴支持的兒童、青少年及成年患者其治療依從性和治療效果通常較好。希望社會各界都能攜手,消除偏見,終結肥胖污名化,改善體重超標人群的處境,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從而促進體重超標的患者進行積極治療,早日實現(xiàn)健康體重,提高全社會的健康水平?!?/p>

總之,體重超標不應受到歧視。承認肥胖是一種慢性病,提高醫(yī)務人員對體重偏見和污名化的認識,增加對于肥胖癥的研究經費,建立有力的公共政策來減少體重污名化和體重偏見,呼吁媒體對肥胖進行公正、準確和非污名化的描述等[6]均可為消除肥胖偏見和歧視提供助力。

尾聲

“肥胖不是我的錯。”

“肥胖是多種原因導致的慢性疾病,影響健康,需要科學干預?!?/p>

“如果有減重需求可以去找醫(yī)生,醫(yī)生會幫助我們?!?/p>

希望這樣的聲音越來越多,希望肥胖患者不再被另眼相待。

你愿意加入終止肥胖污名化的行列嗎?


參考文獻

[1]王軍利.肥胖污名現(xiàn)象及其治理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21,(06):13-18+12.

[2]王岳鵬, 臧麗, 母義明. 中國肥胖的現(xiàn)狀及管理[J]. 中華內科雜志, 2023, 62(12): 1373-1379. DOI: 10.3760/cma.j.cn112138-20231010-00197.

[3]Blaine, B. & McElroy, J. Selling stereotypes: weight loss infomercials, sexism, and weightism. Sex Roles 46, 351–357 (2002).

[4]De Lorenzo A, Romano L, Di Renzo L, Di Lorenzo N, Cenname G, Gualtieri P. Obesity: A preventable, treatable, but relapsing disease. Nutrition. 2020 Mar;71:110615.

[5]Chen K, Shen Z, Gu W, et al. Prevalence of obesity and associated complication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real‐world study in 15.8 million adults[J]. Diabetes, Obesity and Metabolism, 2023, 25(11): 3390-3399.

[6]Rubino, F., Puhl, R.M., Cummings, D.E. et al. Joint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for ending stigma of obesity. Nat Med 26, 485–497 (2020).

[7]Brewis, A., SturtzSreetharan, C. & Wutich, A. Obesity stigma as a globalizing health challenge. Global. Health 14, 20 (2018).

[8]Puhl, R. M., Andreyeva, T. & Brownell, K. D. Perceptions of weight discrimination: prevalence and comparison to race and gender discrimination in America. Int. J. Obes. 32, 992–1000 (2008).

[9]Spahlholz, J., Baer, N., K?nig, H. H., Riedel-Heller, S. G. & Luck-Sikorski, C. Obesity and discrimination—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Obes. Rev. 17, 43–55 (2016).

[10]Puhl R M, Lessard L M, Pearl R L, et al.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s of weight stigma: addressing a void in the fiel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21, 45(9): 1976-1985.

[11]Lawrence SE, et al.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23 Jun;31(6):1666-1677.

[12]Phelan, S. M. et al. Impact of weight bias and stigma on quality of care and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obesity. Obes. Rev. 16, 319–326 (2015).

[13]Sabin, J. A., Marini, M. & Nosek, B. A. Implicit and explicit anti-fat bias among a large sample of medical doctors by BMI, race/ethnicity and gender. PLoS One 7, e48448 (2012).

[14]Puhl R M , Gold J A , Luedicke J ,et al.The effect of physicians' body weight on patient attitudes: implications for physician selection, trust and adherence to medical advi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13, 37(11):1415-1421.

[15]Sutin, A. R. & Terracciano, A. Perceived weight discrimination and obesity. PLoS One 8, e70048 (2013).

[16]Gudzune, K. A., Bennett, W. L., Cooper, L. A. & Bleich, S. N. Patients who feel judged about their weight have lower trust in their primary care providers. Patient Educ. Couns. 97, 128–131 (2014).

[17]Puhl, R., Peterson, J. L. & Luedicke, J. Motivating or stigmatizing? Public perceptions of weight-related language used by health providers. Int. J. Obes. 37, 612–619 (2013).

[18]Nadolsky K, Addison B, Agarwal M, et al.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consensus statement: addressing stigma and bia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obesity/adiposity-based chronic disease and assessing bias and stigmat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disease severity[J]. Endocrine Practice, 2023.

來源:醫(yī)學界

責編:田棟梁

編輯:趙 靜

*"醫(yī)學界"力求所發(fā)表內容專業(yè)、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jù)時另行核查。

相關知識

世界肥胖日
世界肥胖日丨合理膳食 健康運動 極端方式快速降低體重不可取
世界防治肥胖日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樹立健康意識,預防肥胖!
5.11世界防治肥胖日:兒童肥胖將導致3大疾病
【2021.5.11世界防治肥胖日】科學減肥,健康體重
世界肥胖日:孩子肥胖重點在于改變生活方式
【科普營養(yǎng)】不吃肉=不長胖??世界肥胖日聊聊“減肥”
【健康教育】5月11日“世界防治肥胖日”,警惕兒童青少年肥胖
交大一附院舉辦世界肥胖日多學科義診活動

網址: 世界肥胖日丨肥胖是誰的錯?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2713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