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各種美食讓人欲罷不能、胃口大開,生食也變得流行起來,蔬菜沙拉、生魚片不在鮮見,就連生拌牛肉、生蠔也成為不少人的盤中餐。喜歡生食的人覺得,生吃的飲食方式更健康,烹飪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yǎng)成分。
生食真的更健康嗎?事實是,烹飪比生食更健康。適當?shù)母邷嘏腼兛梢蕴岣呤澄锏南?,不僅能殺死食物中的寄生蟲和有害微生物,還能消除部分農藥殘留。
生食易染致病菌和寄生蟲
生食在生產、加工、儲藏和運輸?shù)倪^程中都有被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就算配合冷凍、辣醬、芥末、煙熏、飲酒等都無法完全殺死所有有害細菌,只有充分加熱才可以。生吃牛肉要當心牛帶絳蟲,河魚生魚片有肝吸蟲,即便是海魚生魚片,也不像想象得那么安全,海鮮也可能攜帶寄生蟲。
寄生蟲的宿主不只限于動物,生吃水生植物也可能感染寄生蟲。布氏姜片吸蟲(簡稱姜片蟲)傳染的媒介就主要是水生植物的根塊和莖,例如荸薺、大菱角、水紅菱角、茭白和蓮藕。生吃菱角、茭白、荸薺等水生植物,尤其在收摘菱角時,邊采邊吃,渴了就喝生湖水,都很容易感染姜片蟲。
烹飪可提高吸收率
常有人說,蛋白質加熱會變性,影響吸收。其實,蛋白質變性不等于降低了消化吸收率。適當?shù)募訜崽幚頃沟鞍踪|的結構發(fā)生伸展,暴露出被掩埋的一些氨基酸殘基,這更有利于我們體內蛋白酶的催化水解,不僅不會影響還能促進蛋白質的消化吸收。
此外,雖然蔬菜的烹飪的確會造成一些營養(yǎng)素損失,比如維生素C、維生素B等。但是也有一些營養(yǎng)素的含量升高了,胡蘿卜、菠菜、蘑菇、蘆筍、卷心菜、辣椒等很多蔬菜經恰當烹飪后都會產生更多的抗氧化物質,如類胡蘿卜素和阿魏酸等。
當然,食物烹飪過度也會影響健康。食材加熱溫度過高、烹飪時間過長,會破壞食物中的營養(yǎng),甚至還會產生有害物質。
肉類如果加熱時間太久會產生焦糊味,這就是蛋白質過度變性了。此外,烹飪溫度太高會導致肉類中的脂肪發(fā)生氧化,甚至產生丙烯酰胺、苯并芘、雜環(huán)胺等有害物質。
適當加工有利于去除農殘
通常烹飪能讓人吃下比生食更多的蔬菜,因為生蔬菜植物細胞壁比較硬,會增加消化負擔。另外,十字花科蔬菜西蘭花、菜花、蘿卜等未烹飪時含有硫化物的氣味,如果生吃,一般較難吃下。
生的蔬菜體積太大,但是做熟之后只有一小盤,很容易吃完,也更容易達到每天一斤蔬菜的推薦量。但是,一斤生的蔬菜,恐怕一般人很難吃完。
此外,適當?shù)呐腼兗庸ひ灿欣诔ナ卟酥械霓r藥殘留,降低安全風險。
生食小貼士:
畏寒、手腳涼、易患傷風感冒、處于生理期的女性,以及孕產婦、脾胃較弱的兒童、中老年人,不宜經常吃生冷食物;腸胃炎、消化性潰瘍等患者忌吃辣椒、洋蔥、芹菜等刺激性、粗纖維的生冷食物。
來源:科技日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