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行了生酮飲食,或者只是簡單的“戒糖”之后,大部分酮學都感受到了自己身體良好的變化~
不過呢,和任何一種飲食方法一樣,生酮飲食也不是百分之一百完美以及適合每個人的。
在生酮期間,大家或多或少的會感受到一些“副作用”。
今天就為大家一一剖析這些副作用,并將它們逐個擊破~
?“酮流感”
所謂的“酮流感”指的是在生酮飲食的初期,讓人感到像得流感一樣虛弱、無力、頭暈、心慌的癥狀。
酮流感是最常見的生酮飲食“副作用”,尤其是在剛開始的階段。
發(fā)生酮流感的原因很簡單——身體不適應所謂的“燃脂”模式,既沒有足夠的糖分用來消耗,又對脂肪(酮體)的使用效率還不夠高,所以就造成了類似低血糖的癥狀。
在我剛開始生酮的第3天左右,中午吃完飯突然感到一陣乏力和煩躁,坐立不安,大約過了一兩個小時才恢復。
現在回想那應該就是“酮流感”了!好在明顯的只有這么一次,后來就沒出現過~
解法:
1. 如果能夠堅持的話,熬一下就過去啦,不必擔心;
2. 多喝水緩解不良感受;
3. 如果很不舒服的話就適量的攝入碳水化合物。
其中效果最快的是果糖,所以喝一些橙汁或葡萄汁是一個可以快速緩解的方法,其他碳水和糖也是可以啦。
腹瀉/便秘
這兩個小問題也是比較容易碰到的!雖然看起來是兩個極端。。。
但是它們本質上都是腸道系統(tǒng)的不適應造成的。
由于低碳水高脂肪的飲食模式不是腸道所習慣的,而脂肪的吸收過程又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
所以當脂肪在腸道中不能被完全吸收,會導致腸道對脂肪的耐受性下降,在消化過程中會從腸道代謝大量水分,因此造成腹瀉的情況。
同時,因為吃肉和菜比較單調,部分酮學(應該不止我)會使用更多的辣椒之類的調料,
而麻辣燙、火鍋和川菜菜品通常也刺激性比較強,所以也比較容易造成拉肚子的情況。
解法:
1. 不要頓頓都吃的辛辣刺激;
2. 多吃蔬菜,如果持續(xù)的話可以增加蛋白質和碳水的攝入量.
另一方面,生酮療法因為吃肉比較多,很多朋友攝入的蔬菜(纖維素)就會相對不足,導致便秘的發(fā)生。
同時由于生酮期間身體會很缺水,如果喝水不夠多也會造成干燥的情況,影響排便~
解法:
1. 多吃蔬菜多喝水!
2. 如果過于嚴重,可以服用一些輔助藥物;
酮疹
酮疹是生酮時候長在身上的類似疹子的小點點,顏色淡紅,會有一些癢。
它出現的概率并不大,夏天發(fā)生的概率會略微高一些。
對于酮疹發(fā)生的原因,目前還沒有一個絕對的解釋。
有人說是排出的毒素,也有人說是缺乏礦物質,不過更多的學者認為,酮疹是酮體在跟隨汗液排出之后,對皮膚造成了一定的刺激而產生的。所以一般會長在流汗多的地方。
在我接觸過的酮學里,大約有5位左右出現過比較明顯的酮疹,約占總人數的2.5%,并且都沒有持續(xù)很久,所以大家不用擔心啦~
解法:
1. 多喝水,降低汗液中酮體的濃度;
2. 運動后及時擦汗;
3. 補充一些維生素和礦物質;
4. 適當的增加碳水化合物攝入;
經期延遲
有一些女酮學在執(zhí)行生酮飲食之后,出現過不來姨媽的情況,很慌~
目前對于這種情況,究竟是否是因為極端低碳而造成的依然有爭議,但是比較可以肯定的是,你吃少啦!
相對于低碳,經期延遲的情況更可能是與攝入熱量低相關。
因為長期的節(jié)食甚至是絕食,已經被證明是容易造成內分泌問題的。
正如我反復提到的,即便你是在生酮飲食,如果吃的熱量太少了,那就跟餓肚子餓瘦沒區(qū)別啦,肯定是不好的!
解法:
1. 小幅度的影響不用太在意,只要沒有不適感就好;
2. 較為明顯的推遲,請增加攝入的熱量以及蛋白質;
3. 如果增加進食量依然很嚴重,恢復碳水攝入或遵醫(yī)囑。
抽筋
腿抽筋在開始剛開始生酮的時候也給部分小伙伴造成困擾。
這是由于排尿增加,身體中的礦物質也隨之流失,所以容易發(fā)生抽筋的現象。
解法:
1. 增加鹽(最好是粗鹽)的攝入,補充礦物質;
2. 可以通過吃補劑(如鎂片),喝肉湯的方式緩解。
口氣
很多人說生酮之后,因為產生的丙酮有小部分會從跟隨呼吸排出,所以會有一種奇異的口氣出現。
理論上這個是應該比較常見的,但我覺得只要你知道了這個現象,就會不自覺的產生有口氣的心理作用哈哈哈哈哈,總會時不時覺得嘴里有“酮味”~
解法:
1. 隨著身體對酮體利用率的提升,排出體內的酮體會自然減少;
2. 多喝水,可以使用口氣清新劑/無糖口香糖;
3. 很嚴重的話請增加碳水攝入。
小結
總的來說,生酮飲食中遇到的副作用,大都是由于身體對這種相對“陌生”模式的不適應而造成的,通常過一小段時間就會自然消失。
至于應對的方法,大家也看到,還是以多喝水促進循環(huán)、多補充維生素、纖維素和礦物質為主。
如果遲遲沒有好轉,或是不適感強烈,那就毫不猶豫的增加碳水攝入,甚至是短暫的/長久的恢復正常飲食。
畢竟減肥永遠沒有你的健康和舒適重要~
本期內容就到這啦, 喜歡的話歡迎分享這篇文章
下期見啦! 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