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康復網(wǎng)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jiān)測中國專家共識 心臟康復網(wǎng)
一、共識背景
1.1 體力活動有益健康眾所周知,久坐行為與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發(fā)病率和死亡率、2型糖尿病發(fā)病率以及結腸癌和肺癌等腫瘤的發(fā)病率升高直接相關。而死亡風險則隨著久坐時間的增加而逐漸增加,隨著體力活動運動量的增加而逐漸降低。有久坐行為的群體,在增加了體力活動后,死亡風險也會下降。體力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還可以改善血壓、血糖、血脂、體重指數(shù)(BMI)等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體力活動存在劑量依賴效應,不管有氧運動、抗阻運動,還是柔韌性運動,運動量越大,效果越明顯,個體獲益越多。我國的“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出要全面建設健康中國。2021年國務院發(fā)布《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中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賽事,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運動也成為健康生活方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甚至成為了新的社交方式。歐美也針對普通人群制定了體力活動的指導建議和指南,指出體力活動包括非計劃性的活動和有專業(yè)訓練計劃的運動。不同人群應遵從不同的流程和方案。1.2 運動對部分人群存在健康風險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大眾并不滿足于日常體力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高強度的運動及運動賽事中來。半程馬拉松、全程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跑、鐵人三項等活動賽事均受到歡迎。雖然運動量與心肺功能獲益存在劑量依賴關系,但是不可避免的是,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中除了血壓波動,心律失常,人們最關心的還是SCD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對于競技性運動員,進行耐力型比賽項目(如跑步、自行車和鐵人三項等)中,SCD發(fā)生率可達 0.4/10萬~3.3/10萬。法國一項全國性調查中,對于普通大眾,運動相關SCD的發(fā)生率為0.46/10萬。美國一項國防部的死亡注冊研究提示,<35歲人群不明原因突發(fā)死亡的發(fā)生率為1.2/10萬,≥35歲人群中為2.0/10萬。但針對運動員的研究均提示,運動相關SCD在年輕運動員中更高發(fā)。對于普通人群,年齡增長是SCD和AMI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美國一項針對1000多萬馬拉松人群的研究顯示,SCD的發(fā)生率為0.54/10萬。高強度運動會增加AMI和SCD的風險,高山滑雪、馬拉松賽跑、鐵人三項、籃球等高強度運動中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可能高于其他運動項目。多項研究也提示,男性SCD的風險高于女性。對于選擇不同專業(yè)運動的競技型運動員,SCD發(fā)生風險在不同類型運動中存在差異;但對于普通人群的體力活動,SCD風險與活動類型并不相關。運動相關SCD風險最高的人群在美國是黑種人男性運動員和籃球運動員,在四萬到八萬分之一之間,在法國則是自行車和田徑運動員,英國、德國以足球和跑步人群為多。SCD可以發(fā)生在運動當中,也可以發(fā)生在運動后和休息時。我國迄今尚未建立健全的相關數(shù)據(jù)庫或開展大規(guī)模觀察性研究,因此關于運動性猝死的資料非常有限。一些小規(guī)模的回顧性研究提示,國人發(fā)生的運動相關性猝死大多為心原性,男性風險顯著高于女性(7.0~9.3:1.0),猝死者主要集中在15~20歲青少年和退休人群,相關的運動項目包括長跑、田徑、籃球和足球等。由于基線特征的差異,不同人群在從事同一種運動時,猝死風險的差異可近100倍,如不同年齡、性別、合并不同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的個體在參與長跑運動時猝死發(fā)生率可波動于16/10萬~155/10萬名參賽者之間。因此為了更好地識別出猝死風險高的運動參與者,進行運動前的心血管風險評估非常重要。1.3 運動相關SCD的原因分析雖然習慣性體力活動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生風險,但是高強度體力活動(≥60%攝氧量儲備或≥6個代謝當量或≥自我疲勞指數(shù)評分14分)也會增加SCD、AMI和腦卒中風險。心肌缺血、脫水導致的高凝狀態(tài),運動誘發(fā)心律失常是SCD發(fā)生的可能機制。馬拉松等脫水或者補液不當,引發(fā)電解質濃度異常也是重要因素。強度過高的運動,尤其是突然的、非常規(guī)的、涉及高水平無氧代謝的運動,對于未接受專業(yè)訓練者以及有潛在心血管疾病者,是存在一定隱患風險的。對于運動相關SCD的原因,不同人群、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略有差異。在美國一項軍隊系統(tǒng)研究中,<35歲SCD人群,最常見的原因是不明原因死亡,占41.3%,≥35歲SCD人群,最常見的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占73.2%。既往研究中,成人發(fā)生運動相關SCD的最主要原因是非急性冠狀動脈疾病和運動誘發(fā)的心肌缺血,急性斑塊破裂誘發(fā)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是第二常見原因。在一項觀察10年,累計千萬人的馬拉松人群SCD的研究中,最常見的死因是確診的肥厚型心肌病,其次是可疑的肥厚型心肌病。多項運動員中進行的研究也證實,大多數(shù)運動相關SCD病例在尸檢時沒有可識別的原因,被歸類為突發(fā)性心律失常死亡或心臟結構正常的SCD。其次需要關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由于女性運動相關SCD的風險明顯低于男性,僅為男性的1/51~1/4,所以死因構成也不盡相同,41.7%運動相關SCD女性未發(fā)現(xiàn)明確原因。除了SCD風險,長時間高強度運動訓練可能導致不良的心臟重塑并增加運動員發(fā)生心律失常的風險。也有多項研究顯示,看似健康的運動員發(fā)生右心室功能障礙、心肌纖維化、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心房顫動的風險顯著增加。因此,對于希望開始體力活動或者習慣性進行運動訓練的人群,定期進行相應的心血管風險評估顯得尤為重要。1.4 心肺耐力(CRF)的重要性日益提高近年來,許多研究已經(jīng)表明了CRF在預測個體不良健康風險方面的重要性。健康人群中CRF較好,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較低。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隨著CRF水平的增加,臨床不良事件風險降低,呈線性負相關。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每周150min的中等強度體育活動(40%~60%的攝氧量儲備或3~6個代謝當量或自我疲勞指數(shù)評分12~13分)或75min高強度體育活動與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過早死亡率有關[。妙佑醫(yī)療國際和多倫多康復研究所的研究證實了CRF水平與15%~35%的生存效益相關。相比傳統(tǒng)的健康狀況預測因素,低CRF不僅與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癥、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嚴重程度關系密切而且也與死亡率相關。WHO提倡每周至少進行150min中等強度或75min高強度有氧運動,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國內數(shù)據(jù)顯示,在12~15歲的青少年中,一半男孩和三分之二女孩的CRF未達到健康水平;在肥胖青年中,CRF達到健康水平者只有五分之一。因此,增強CRF是改善人體健康狀況、預防疾病、延長壽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二、運動相關心血管健康風險分層
對于普通人群,運動開始前,可鑒別的心血管危險因素都是傳統(tǒng)的冠心病因素,如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肥胖、吸煙、家族史等。相較既往指南,美國運動醫(yī)學會(ACSM)第10版指南作出了大幅改動。運動前健康篩查,決定危險分層的僅納入三個核心內容:運動習慣、癥狀、疾病狀態(tài)。運動習慣定義為最近三個月,有氧運動頻率大于每周三次,至少30min的中等強度運動。在美國每年約有60萬人死于心臟疾病,但其中僅有很少一部分人死于運動相關SCD。所以用傳統(tǒng)冠心病危險因素評估運動風險,并不十分恰當準確。因為那些即便有冠心病危險因素,或者因為工作久坐時間長者,或者肥胖患者,在進行了規(guī)律體力活動后,CRF均可提升,死亡風險也大幅下降。運動相關的心血管風險也是在動態(tài)變化的。因為對于很多人,運動習慣難以長期保持。停止運動后,個體的心血管獲益會減小,危險分層可能升級。或者隨著年齡的增長,冠心病危險因素增多,心肺功能下降,也會導致危險分層的變化。反之,即便得過心肌梗死,做過心臟手術的患者,隨著生活方式的改善和規(guī)律運動習慣的養(yǎng)成,運動相關SCD風險也會降級?;趪鴥韧庀嚓P研究證據(jù),本共識推薦將運動相關心血管風險分為低風險狀態(tài)和高風險狀態(tài)兩個層級。低風險狀態(tài):運動者與同齡、同性別的健康人群具有相同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狀態(tài)。高風險狀態(tài):由于合并有高齡、明確的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或腎臟疾病等多種危險因素或將參與極具風險挑戰(zhàn)的運動(如極限登山、高山滑雪、鐵人三項等),導致運動者發(fā)生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的絕對風險顯著高于同齡、同性別的健康人群的狀態(tài)。運動相關危險分層主要依據(jù)的變量包括以下11項,其中核心變量4項、非核心變量7項,見表1。三、運動人群的心血管風險評估
3.1 運動人群的心血管評估項目運動相關心血管風險評估是指在參與運動的人群中或運動過程中,為了篩查已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事件的風險,避免發(fā)生運動相關的心血管事件,所進行的主要針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運動人群心血管風險評估主要從結構、冠狀動脈供血、心律失常及心功能四個方面進行。各檢查手段對心血管疾病的診斷效力見表2。四、運動時心血管健康風險的監(jiān)測和緊急措施
4.1 監(jiān)測方法和手段 對于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還是建議至醫(yī)療機構進行運動訓練,直至風險降級;對于低-中危心血管疾病人群,可以考慮居家訓練。對于在醫(yī)療機構或者有監(jiān)測條件場所進行運動訓練的人群,會有全方位監(jiān)護和專業(yè)人員把控風險。對于居家鍛煉的人群,可以考慮佩戴監(jiān)測設備或者不佩戴。個人根據(jù)條件,選擇適合的可穿戴類設備。如果不佩戴監(jiān)測設備,運動者可以把控的指標主要依賴癥狀、自主疲勞評分和說話試驗。中等強度的體力活動,自主疲勞評分控制在12~14分,說話試驗達到馬上就要斷句的程度。如果在達到中等強度前,個體出現(xiàn)了胸痛,憋氣等癥狀,則要停止運動,進行醫(yī)學篩查??纱┐髟O備是指佩戴在身體上或接近身體的設備,用以評估用戶位置、運動、沖擊、生物力學、心率、血氧飽和度以及睡眠模式等,可以使用戶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運動情況以及提高運動效率。當代可穿戴設備可配置不同類型傳感器:加速度計、陀螺儀、磁力計、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計步器、壓力傳感器、微控制器等部件。這使得其搭配不同操作系統(tǒng),實現(xiàn)了既可以長時間測量大量人體數(shù)據(jù),又具備本地儲存和遠程傳輸?shù)墓δ?。除了日?;顒印⒔∩砗腕w育訓練外,可穿戴式設備也可用于運動訓練和風險監(jiān)測?,F(xiàn)有證據(jù)顯示,對于普通人群和心血管低?;颊?,除了自我感覺疲勞評分,腕率表、心率帶有助于實現(xiàn)靶心率控制。研究顯示,可穿戴類設備采集的數(shù)據(jù)中,心率數(shù)值最一致,變異是波動最小的。靶心率控制較疲勞評分更為個體化。有些設備配有心電模塊,目前市場上以單導聯(lián)心電顯示為主。運動中進行心電監(jiān)測,可以更好地識別心律失常,較腕率表采集更為準確。目前可穿戴類設備不斷升級改進,血壓模塊、血氧飽和度模塊,甚至多導聯(lián)心電模塊都可配置。心電監(jiān)測T恤、除顫背心也應運而生??纱┐黝愒O備雖有助于自我監(jiān)控和運動強度的調整,但是對于高?;颊?,還是建議到醫(yī)院進行評估和訓練。4.2 緊急情況的類型、判斷方法和應對措施如果個體在運動過程中,出現(xiàn)不適情況,建議立即停止運動,坐下休息。血壓波動、心率增快、呼吸困難、心絞痛等情況,均可以在休息后得到緩解。在下一次運動訓練時,針對上次情況,酌情調整運動方案。如果休息后,仍然不能緩解,則需要醫(yī)學咨詢。運動中最危險的情況就是SCD。降低SCD發(fā)生最有效的手段是每次運動前進行癥狀評估,早期識別風險,進行預防。但是一旦出現(xiàn)了SCD,需要立即啟動急救流程。進行呼叫和求助的同時,嘗試進行心肺復蘇。多項研究均證實,旁觀者心肺復蘇,是唯一能提高院外SCD生存的因素。在急救車到達之前,如果現(xiàn)場配有自動體外除顫器(AED),旁觀者可以連接AED,識別有無心室顫動發(fā)生。AED可用于醫(yī)療場所和公共場所。普通的除顫儀只適用于醫(yī)療場所,需要有資質者使用,而AED可以由非醫(yī)務人員操作,公共場所都應考慮設置AED,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心肺復蘇培訓。運動場所應急響應處理流程見圖2。五、政策建議
5.1 對政府的建議院外發(fā)生運動相關SCD時,需要靠旁觀者進行呼救和救援。包括撥打急救電話、進行心肺復蘇和 (或)使用AED等,這對降低急性死亡率、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并給予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鼓勵旁觀者伸出援手。并委托相應機構對人群進行心肺復蘇培訓。在歐洲,法國和德國民眾參加急救培訓的比例達到40%和80%。但我國受過急救培訓的人員不足1%。對健身機構制定相應規(guī)章制度,確保安全保障到位,急救流程暢通。對民間運動賽事舉辦,進行備案和檢查,以確保應急響應系統(tǒng)的健全,緊急急救設備的到位,醫(yī)療服務點配置合理。除了完善應急響應系統(tǒng),高水平的應急準備也至關重要,所有工作人員都應接受急救、心肺復蘇術和AED使用方面的培訓及認證。為確保有能力對緊急情況作出反應,應定期檢查和維護急救包和其他醫(yī)療設備。電話或其他緊急通訊設備應隨時可用,電話上或電話附近應粘貼緊急求助電話號碼。應指定一名有能力的工作人員作為急救協(xié)調員,對設施的總體應急準備水平負有最終責任。所有工作人員證書和額外再培訓文件的副本應保存在檔案中,并定期審查,以確保所有證書都在資格認證范圍內。工作人員應積極參加有關應急反應和全面風險管理的會議和其他形式的繼續(xù)教育。運動場所中應張貼AED標牌,指明AED和急救箱的位置。標牌清晰醒目,可讀性強。尤其是在無工作人員的酒店健身中心等設施中,還應該在應急計劃、緊急聯(lián)系人及聯(lián)系方式、如何使用AED上設置標牌。5.2 對醫(yī)療機構的建議醫(yī)療機構中,在有關運動訓練的場所,應配有各種監(jiān)測設備、保護措施、急救車、除顫儀、呼吸輔助裝置。配備專門人員進行巡回、監(jiān)測和記錄。配置多學科合作團隊和急救團隊。相關人員了解這些知識和潛在的風險。制定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確保急救流程和電話暢通。對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并獲得相應資質。國家體育總局相應部門已經(jīng)建立了運動性猝死三級預防篩查體系,對風險篩查和癥狀監(jiān)控有了一定經(jīng)驗。對于普通人群,醫(yī)療機構并不容易追蹤和觀察。醫(yī)療機構可以嘗試搭建遠程隨訪平臺,云端儲存患者數(shù)據(jù)。當患者有需求和變化時,通過互動形式,增強溝通,及時作出調整。在初始醫(yī)學評估和有情況變化,需要回醫(yī)院復評的患者,多學科診療團隊要及時調整運動處方,??漆t(y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5.3 對個人的建議個人在進行體育活動前,應了解心臟相關癥狀,學會自主疲勞評分的意義,學會把控運動強度,理解體育鍛煉應遵循規(guī)律,運動量應在監(jiān)控下逐漸增大,循序漸進;了解運動可能導致的風險和何時需要終止運動及時就醫(yī)。六、總結
現(xiàn)有的證據(jù)支持運動可以提高心肺耐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和全因死亡率;運動對心肺功能的影響有劑量依賴效應,推薦長期堅持;高強度運動可能存在一定風險,必要時進行醫(yī)學評估;初始運動,或新發(fā)癥狀,或擬提升運動強度的人,推薦進行心血管危險分層及進入相應的評估流程;可穿戴式裝備有助于自我監(jiān)控風險;應在開展群眾性和競技性耐力性運動的相關運動場所,構建適當?shù)膽表憫到y(tǒng)以及合理的急救流程,為運動參與者提供更為安全的環(huán)境。
聲明:
1.本網(wǎng)站所有內容,凡是注明 “來源:心臟康復網(wǎng)”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授權轉載時須請注明“來源:心臟康復網(wǎng)”。
2.本網(wǎng)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學術分享的目的,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更改或刪除。
相關閱讀:
院外心臟康復在冠心病PCI術后患者中的應用阜外醫(yī)院研究發(fā)現(xiàn)我國超四成心衰患者存在抑郁心臟康復——有容乃大高脂肪飲食,不但會增加你的腰圍,還會導致大腦萎縮Circulation:每周運動多長時間,死亡風險最低?相關知識
慢性心力衰竭心臟康復中國專家共識
心肺運動試驗對亞健康群體心肺功能的評估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冠心病PCI術后患者參與式運動康復方案的構建與應用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重視心理健康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高強度間歇訓練在心臟康復中的研究進展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臟康復運動依從性的研究進展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心臟康復
pci術后心臟康復共識
心肺運動試驗在兒科評估中的應用:獨特優(yōu)勢、注意事項與結果解讀 心臟康復網(wǎng)—心臟康復領域專業(yè)學術平臺
《美國心肺康復協(xié)會(AACVPR)心臟康復指南第六版》 關于科學運動與訓練的更新要點
網(wǎng)址: 心臟康復網(wǎng) 運動相關心血管事件風險的評估與監(jiān)測中國專家共識 心臟康復網(wǎng)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38672.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