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2020年度盤點|高血壓領域重要研究匯總

2020年度盤點|高血壓領域重要研究匯總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1日 10:06

高血壓是人類健康的"無形殺手",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原發(fā)性高血壓病是一種需要不斷甚至終身治療的慢性疾病,可謂是一場“持久戰(zhàn)”。

根據(jù)最新發(fā)布的《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數(shù)據(jù)顯示,我國≥18歲居民的高血壓患病率為27.5%,總人數(shù)約高達3億人,高血壓防治現(xiàn)況不容樂觀。

表1:診室高血壓分類(ISH指南)1

2020年是尤其“艱難”的一年,因COVID-19的來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與工作,同時,醫(yī)療資源傾向Sars-Cov-2病毒的預防與診治,也讓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困難重重。值得慶幸的是,2020年在科學家及各界學者的努力下,高血壓防治、診斷相關研究鼎力前行。那么,2020年高血壓相關領域又有哪些重大研究值得我們關注呢?且看下文分解。

JAMA:高血壓新定義引爭議,如何科學維持健康血壓?

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發(fā)布的最新指南中,將最新的高血壓定義從≥140/90 mmHg的標準診斷高血壓(我國目前仍用這一標準)改為≥130/80 mmHg。同時,新版指南將單純性舒張期高血壓(IDH)閾值改為80mmHg。然而,該指南發(fā)布后陸續(xù)有學者對其進行了質(zhì)疑。

2020年1月,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學院發(fā)表在JAMA上的研究指出新的IDH定義可能不妥當。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如果收縮壓低于130 mmHg,而僅舒張壓≥80 mmHg時,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慢性腎臟病、心血管死亡、全因死亡風險并不會顯著增加。同時,根據(jù)舊診斷標準診斷的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也與上述不良事件風險也無明顯關聯(lián)2。

圖2: Association of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as Defined by the 2017 ACC/AHA Blood Pressure Guidelin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研究人員從美國2013-2016年間共9590名成年人的健康與營養(yǎng)調(diào)查(NHANES)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根據(jù)新、舊版指南標準IDH的患病率分別為6.5%和1.3%。隨后,一項納入8703名成年人、隨訪25年的社區(qū)動脈硬化風險(ARIC)隊列研究發(fā)現(xiàn),新版指南確診的IDH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心衰或慢性腎臟病的風險并不高于血壓正常者。

為此,該文主要作者John W. McEvoy認為,如果一個人收縮壓正常(<130 mmHg),那么舒張壓高低與CVD風險沒有明顯相關。而根據(jù)2017版美國高血壓指南顯示,僅在美國就有1200萬成年人因舒張壓≥80 mmHg而被打上“高血壓”標簽,但他們并不能從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獲益,反而可能產(chǎn)生不必要的藥物副作用。

【論文鏈接】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59472

JACC:原醛患者應增加高血壓篩查

原發(fā)性醛固酮增多癥(原醛)是由于腎上腺自主分泌過多醛固酮,而導致水鈉潴留、高血壓、低血鉀和血漿腎素活性受抑制的臨床綜合征。中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約為44.7%,但高血壓人群中原醛患病率并不十分明確。

今年,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李啟富教授團隊對新診斷高血壓患者中,原醛患病率、臨床特點及預后等多方面影響進行了相關研究,該研究已在2020年4與發(fā)布在美國心臟病學會雜志(JACC)。研究指出,中國新診斷的高血壓患者中,原醛患者至少占比4%,而對原醛的早期進行篩查診斷,可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原醛的治療有別于原發(fā)性高血壓,因此,原醛的篩查診斷在高血壓精準治療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圖3: Primary Aldosteronism in Patients in China With Recently Detected Hypertension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jacc.2020.02.052

J Hypertens:2020 ISH全球高血壓實踐指南重磅發(fā)布

為了減輕全球高血壓負擔(BP),國際高血壓學會(ISH)制定了世界范圍內(nèi)適用的《ISH2020國際高血壓實踐指南》(以下簡稱ISH指南),該指南已于2020年5月6日正式發(fā)布1。

圖4: 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

這是繼1999年和2003年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聯(lián)合發(fā)布高血壓指南以來,ISH首次單獨發(fā)布國際高血壓指南。本指南適用于管理18歲及以上成年人高血壓,ISH指南委員會綜合了各國發(fā)布的高血壓管理指南,并量身定制了ESSENTIAL和OPTIMAL兩個實用護理標準,且充分考慮在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在資源匱乏的中低收入地區(qū)人群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一部簡潔實用、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指南。這部指南也許不是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最充分的,也不是高血壓治療理念最先進的,但卻是最易于在全球不同水平地區(qū)推廣、適合不同醫(yī)療教育背景的公共衛(wèi)生健康服務人員操作、指導其進行治療的一部指南。

在高血壓的定義上,提出連續(xù)測量2~3次診室血壓≧140/90mmHg即可診斷為高血壓。其診斷標準與我國2018、ESC 2018和JSH 2019指南相同,但并未遵循2017 AHA指南中≧130/80mmHg的高血壓診斷標準,理由是基于擴大高血壓診斷人群可能帶來不必要的恐慌和治療。該指南簡化血壓分級,高血壓分為1-2級,取消3級高血壓。這個診斷標準更適合于全球大多數(shù)國家的高血壓的診斷和治療的實際情況,對很多國家沿用多年的診斷標準給予肯定和認可,易于被各國接受并執(zhí)行,也給予其他國家高血壓指南一定的修改空間。

【論文鏈接】https://journals.lww.com/jhypertension/Fulltext/2020/06000/2020_International_Society_of_Hypertension_global.2.aspx

AHA/AMA官方聲明:家庭自測血壓監(jiān)測

高血壓是普通人群中常見的心血管危險因素,其診斷和治療主要基于診室血壓測量,同時,血壓的診室內(nèi)外測量結果可能不同。盡管診室血壓測量已成為診斷和管理高血壓的主要方法,但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自我血壓監(jiān)測具有潛在的健康和經(jīng)濟效益。2020年6月,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聯(lián)合美國醫(yī)學會(AMA)共同發(fā)布的家庭自我血壓監(jiān)測聲明中指出,家庭自我血壓監(jiān)測有助于改善高血壓的診斷和管理4。

圖5: Self-Measured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t Home: A Joint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該聲明建議:(1)在家里量血壓可用來診斷白大衣高血壓、隱匿性高血壓,以及識別白大衣效應和隱匿性未控制高血壓,還有助于確診頑固性高血壓,發(fā)現(xiàn)清晨高血壓,觀察長期血壓控制效果,提高患者對降壓藥物的依從性;(2)在家里量血壓可幫著降血壓,降幅為2.5~3.8/1.5~1.8 mmHg;(3)推薦使用上臂式電子血壓計,并確保袖帶尺寸適當。每天應測量4次血壓,早晚各兩次,每次測量間隔1分鐘。

【論文鏈接】http://guide.medlive.cn/guideline/20947

Hypertension:腿部脂肪多,能大幅降低患高血壓的風險

2020年9月,一項發(fā)布在Hypertension雜志的研究表明,在腿部脂肪水平較高的人群中,高血壓患者的比例明顯偏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人群中,三種不同類型的高血壓患者數(shù)量均較低,這三種高血壓定義分別是收縮壓高于130、舒張壓高于80、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高于130和805。

圖6: Abstract MP34: Association Between Leg Adiposity And Hypertension Subtyp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

該研究第一作者、美國羅格斯大學的醫(yī)學生Aayush Visaria解釋道:“最終,我們在這項研究中明確了一個觀點,即‘脂肪作為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不僅是你有多少脂肪,而是要看脂肪分布的位置’。眾所周知,腰部脂肪多對健康有害,然而腿部脂肪多卻并非如此。根據(jù)我們的發(fā)現(xiàn),如果你的腿部脂肪較多,這很可能是一件好事,甚至可能保護你不患高血壓。”

這項研究分析了2011年至2016年美國國家健康與營養(yǎng)檢查調(diào)查中的近5997名平均年齡為37.4歲的成年人,其中49%為女性。

研究人員使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DXA)掃描得出每位受試者腿部脂肪占總脂肪量的百分比,然后根據(jù)腿部脂肪百分比分成兩個特定組。低脂組:男性<34%,女性<39%;高脂組:男性≥34,女性≥39。

結果表明,腿部脂肪水平較高的人患高血壓的可能性要低61%;而腿部脂肪水平較低則意味著收縮壓和舒張壓都會升高。

在腿部脂肪水平較高的人群中,舒張性高血壓和收縮性高血壓風險分別降低53%和39%。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61/hyp.76.suppl_1.MP34

Scientific Reports:2.5萬人的研究證實喝茶、吃蘋果可降血壓

為何茶和蘋果能成為健康生活的代表呢?2020年10月,一項發(fā)布在Scientific Reports雜志上的文章給了我們答案6。

圖7: Biomarker-estimated flavan-3-ol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in EPIC Norfolk

在這項研究中,基于歐洲癌癥前瞻性調(diào)查(EPIC)Norfolk 隊列中25618名參與者(14026名女性,占比55%)的數(shù)據(jù),通過調(diào)查生物標志物黃烷醇的攝入量與血壓和其他心血管疾病風險之間的相關性后明確指出:茶、蘋果、可可、漿果及其衍生物紅酒中富含黃烷醇,通過攝入黃烷醇,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壓,從而保護人類健康。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也指出研究所使用的黃烷醇攝入量標志物gVLM和SREM都是通過尿液測得的,并沒有通過血液等多樣本獲得,到底血壓及血脂的改變對長期預后的結果有沒有改變還需進一步論述。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74863-7

Hypertension:“腫瘤-高血壓”新概念重磅出擊

Hypertension雜志最新刊登了一篇文章,深入探討了“腫瘤-高血壓(onco-hypertension)”這一新概念,該文章預計在2021年1月正式刊發(fā)7。

圖8: New Concept of Onco-Hypertens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全球老齡化進程使得高血壓和腫瘤發(fā)病率大大升高,腫瘤合并高血壓的患者也大幅增加,其中不乏因接受相關抗癌治療而致高血壓者。

高血壓和腫瘤的內(nèi)在關系引出了“腫瘤-高血壓”這一概念,這一亞學科主要側重于探討高血壓-腫瘤的復雜病理生理學。作者指出,多學科合作更有利于去改善同時改善腫瘤與高血壓的診治策略。

這篇文章闡述了幾個問題:高血壓的發(fā)生是否先于腫瘤;抗癌治療是如何影響患者血壓水平的;對于這類患者何謂適宜控制血壓。

有很多研究顯示,血壓升高會增加癌癥發(fā)生風險,包括腎細胞癌、結腸癌、食道鱗狀細胞癌、頭頸部癌癥、皮膚鱗狀細胞癌、絕經(jīng)后乳腺癌及子宮腺癌等,而且高血壓與癌癥相關風險,還因癌癥類型和發(fā)生部位而異。

比如一項近58萬人的研究顯示,血壓升高會增加男性患癌風險,同時會增加男女癌癥死亡風險。我國一項全國性隊列研究也顯示,收縮壓在130~139 mmHg即增加腎細胞癌風險。

此外,高血壓和腫瘤有共同的危險因素,比如肥胖、糖尿病、鈉鹽攝入量、體力活動少。這些可能同時影響了高血壓和腫瘤的發(fā)生,也模糊了二者的因果關系。然而,對于高血壓與特定癌癥之間的相關性以及潛在機制尚不明確,當前的研究水平也不足以證實其中的因果關系。

【論文鏈接】https://doi.org/10.1161/HYPERTENSIONAHA.120.16044

參考文獻:

1. Unger T, Borghi C, Charchar F,et al. 2020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global hypertension practice guidelines. Journal of hypertension 2020; 38(6): 982-1004.

2. McEvoy JW, Daya N, Rahman F, et al. Association of Isolate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as Defined by the 2017 ACC/AHA Blood Pressure Guideline With Incident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Jama 2020; 323(4): 329-38.

3. Xu Z, Yang J, Hu J, et al. Primary Aldosteronism in Patients in China With Recently Detected Hypertension. J Am Coll Cardiol 2020; 75(16): 1913-22.

4. Shimbo D, Artinian NT, Basile JN, et al. Self-Measured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at Home: A Joint Policy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20; 142(4): e42-e63.

5. Visaria A, Lo D, Maniar P. Abstract MP34: Association Between Leg Adiposity And Hypertension Subtype In Young And Middle-aged Adults. Hypertension 2020; 76(Suppl_1): AMP34-AMP.

6. Ottaviani JI, Britten A, Lucarelli D, et al. Biomarker-estimated flavan-3-ol intake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blood pressure in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in EPIC Norfolk. Sci Rep 2020; 10(1): 17964.

7. Kidoguchi S, Sugano N, Tokudome G, et al. New Concept of Onco-Hypertension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Hypertension 2021; 77(1): 16-27.

相關知識

11月重磅心血管研究盤點(IF=29.69的Circulation文獻匯總)
2020年服務領域發(fā)展回顧
數(shù)字健康在心血管疾病研究領域的技術演進
2021年《The Lancet》發(fā)表麻醉學領域相關研究亮點精粹
研究領域
2020年3月熱門大數(shù)據(jù)報告盤點
甲殼素在食品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雙胎妊娠臨床處理指南(2020 年更新)(含全部及更新推薦匯總表)
研究顯示,銀發(fā)青年對身體健康的關注程度明顯提高,心腦血管和高血壓威脅最大
EHJ研究盤點(IF=29.983):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預防

網(wǎng)址: 2020年度盤點|高血壓領域重要研究匯總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9534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