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
皮膚病種類繁多,分類和命名比較混亂,最常見的分類方法是根據(jù)病因、皮損類型、發(fā)病部位、病理變化等方面綜合而定。
皮膚病是指被覆于體表,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組織構成的皮膚,由各種理化因素、病原體感染、內分泌代謝因素、免疫原性及退行性改變等因素引起的疾病,使皮膚的屏障、吸收、感覺、分泌和排泄、體溫調節(jié)、物質代謝、免疫等多種功能出現(xiàn)障礙。
皮膚病的發(fā)生可分為一般因素、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三類。
一般因素
指年齡、性別、種族、職業(yè)、環(huán)境、個人衛(wèi)生、社會因素及地理因素等。
如青春期易發(fā)生痤瘡,中老年人易發(fā)生皮膚瘙癢癥、皮膚腫瘤等,紅斑狼瘡、黃褐斑好發(fā)于年輕孕齡女性,化工廠工人易發(fā)生接觸性皮炎,某些變態(tài)反應疾病與環(huán)境中接觸某些特異過敏物質有關,疥瘡、膿皰瘡與個人衛(wèi)生有關等。
外部因素
包括機械性(如雞眼、胼胝等)、物理性(如日光、放射線、冷熱刺激等)、動物性(如蟲咬皮炎、蜂蜇傷、動物毛皮引起的皮炎等)、植物性(如漆、花粉、蔬菜等)、化學性(如藥物、化學物品、化學制成品等)、微生物性(如細菌、真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等)、寄生蟲性(豬囊蟲病等)。
內部因素
包括遺傳、胎傳、代謝障礙、內分泌紊亂、血液循環(huán)失調、神經系統(tǒng)功能受損、各種精神因素、消化系統(tǒng)功能紊亂等因素。
皮膚病的表現(xiàn)分為自覺癥狀和客觀癥狀。
前者為患者主觀感受到的不適,主要是瘙癢、疼痛、燒灼及麻木感等局部癥狀,部分人群可伴有畏寒發(fā)熱、乏力、食欲缺乏和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后者是皮膚性病的基本損害即皮膚病的體征,有時二者不能截然分開。
典型癥狀
瘙癢
瘙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癥狀,程度上可輕可重,時間上可為持續(xù)性、陣發(fā)性或間斷性,范圍上可為局限性或泛發(fā)性。常見于蕁麻疹、慢性單純性苔蘚、濕疹、疥瘡等,一些系統(tǒng)性疾病如皮膚惡性腫瘤也可伴發(fā)瘙癢。
常見于帶狀皰疹、癤腫、結節(jié)性紅斑、淋病和生殖器皰疹等,疼痛性質可為刀割樣、針刺樣、燒灼樣等,多局限于患處。
麻木感及感覺異常
主要見于神經受損疾病,如麻風病、帶狀皰疹等,感覺異常包括蟻走感、灼熱感等。
客觀皮損癥狀
包括斑疹、丘疹、水皰、膿皰、結節(jié)、囊腫、風團等原發(fā)性皮損,以及鱗屑、痂、糜爛、潰瘍、浸漬、皸裂、瘢痕、萎縮、抓痕、苔蘚樣變等繼發(fā)性皮損癥狀。
伴隨癥狀
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癥狀,如畏寒、發(fā)熱、乏力、食欲缺乏及關節(jié)疼痛等。
當患者皮膚出現(xiàn)不明原因的瘙癢、疼痛、麻木感及感覺異常,可伴有畏寒、發(fā)熱、乏力、食欲缺乏及關節(jié)疼痛等全身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醫(yī)生通過詳細了解患者病史,進行必要的體檢和輔助檢查,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可做出正確診斷。
就診科室
皮膚性病科
診斷依據(jù)
通過對病史、體格檢查、典型癥狀及皮損特征等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歸納,即可對大多疾病做出初步診斷,最終確診需要結合真菌、細胞學和組織病理學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的證據(jù)支持。
體格檢查
主要是對皮膚黏膜及其附屬器進行全面檢查,包括判斷皮損的性質、大小、數(shù)目、顏色、界限及邊緣、形狀,觀察皮損的表面、基底、內容物、部位及分布等。此外,不少皮膚病與其他系統(tǒng)之間可能存在密切關系,因此必要時應做全身系統(tǒng)查體。
相關檢查
詳細全面的病史采集和記錄是準確診斷皮膚病和有效治療的基礎,除現(xiàn)病史、過去史、個人史、家族史等主要資料外,還應包括年齡、性別、籍貫、種族、職業(yè)及婚姻等一般情況。
病理學檢查
是皮膚病診療過程中常用的檢查手段之一,不僅對診斷和分型有重要價值,對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轉歸以及對治療的選擇也有重要意義。取材時要求選擇成熟而未經治療的典型皮損,同時帶一部分周圍的正常皮膚,常用的取材方法有外科手術法、削切法、鉆孔法等。
實驗室檢查
真菌學檢查
真菌檢查對診斷皮膚真菌病有重要意義,常用的有直接涂片、墨汁涂片和培養(yǎng)。對于一次直接鏡檢陰性者,應反復檢查,以防漏診。真菌培養(yǎng)用于確定菌種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
免疫熒光檢查
用血清學方法結合顯微示蹤技術,進行病原微生物或自身免疫性抗原的快速檢測及血清中抗體的測定,以及免疫性皮膚病的檢查。
基因診斷技術
應用DNA重組技術對人體、生物體的遺傳物質DNA和(或)RNA進行直接分析,以確定某一特定的基因是否存在,有無基因突變等。用于遺傳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對某些與遺傳相關的疾病可達到預測、預報的目的,或進行追蹤觀察,評價療效。
性病檢查
包括淋球菌檢查、衣原體檢查、梅毒螺旋體檢查、人乳頭瘤病毒檢查等,常用的辦法包括直接涂片、細菌培養(yǎng)、醋酸白試驗等。
影像學檢查
包括X線、CT、磁共振成像(MRI)、彩色多普勒、超聲影像技術、三維超聲顯像技術、超聲介入性診斷技術、激光掃描共聚焦成像技術等,可用于皮膚腫瘤、結締組織病、川崎病,以及與顱腦損傷有關的一些皮膚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特殊檢查
電生理學檢查
包括心電圖、腦電圖、腦地形圖、腦血流圖、肢體血流圖、甲皺微循環(huán)和肌電圖等。
Wood燈檢查
利用Wood濾過器(氧化鎳)將所有可見光濾過后獲得一種紫外線,是一種有助于診斷和治療的重要檢查方法。
皮膚鏡檢查
皮膚鏡是一種利用偏振光或浸潤原理進行透視觀察的技術,,能檢查從表皮到真皮細胞內外色素、血管內外的血液色素以及皮膚和毛發(fā)的細微變化。主要用于黑素瘤、色素性皮膚病、毛發(fā)疾病、銀屑病、扁平苔蘚、血管性疾病等的診斷。
劃痕試驗
用劃痕棒在皮膚上劃痕,若1~3分鐘劃痕處出現(xiàn)隆起風團樣線條,稱為皮膚劃痕反應陽性。適用于蕁麻疹、色素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癥、過敏性皮炎等變應性皮膚病的診斷。
玻片壓診
選用透明有機玻璃制成的扁平薄片,輕壓丘疹、結節(jié)或紅斑至少10~20秒,觀察皮疹顏色改變情況,如壓迫尋常狼瘡和紫癜的皮疹可出現(xiàn)蘋果醬色或瘀點、貧血痣可消退等,用于與其他皮膚病的鑒別。
醋酸白試驗
人乳頭瘤病毒感染的上皮細胞與正常細胞產生的角蛋白不同,能被冰醋酸凝固變白。用5%醋酸溶液外搽或濕敷患處,2~5分鐘后,病灶局部變白且境界清楚者為陽性。
針刺試驗
用無菌針頭直接刺入皮內或在皮內注入少量生理鹽水,若在24~48小時內出現(xiàn)丘疹或小膿皰,則為針刺反應陽性。40%~70%白塞病患者針刺反應陽性。
皮內試驗
通過體內注射過敏原,經過一定時間后觀察皮膚的反應,根據(jù)皮膚反應的情況確定是否對這種過敏原過敏。
斑貼試驗
主要用于檢測接觸性過敏原。具體方法是將受試物貼在皮膚上觀察一段時間后,根據(jù)皮膚對接觸物的反應判斷是否對這種物質過敏。
感覺檢查
包括溫覺、痛覺及觸覺檢查,用于判斷皮損部位有無感覺異常。多用于麻風病、皮神經炎、糖尿病末梢神經炎、帶狀皰疹和神經梅毒的檢查等。
皮膚病的治療方法較多,主要有系統(tǒng)藥物療法、外用藥物療法、物理療法、皮膚外科療法及中醫(yī)藥療法等。在治療方面,應從整體觀念出發(fā),充分考慮病原體、病因及發(fā)病情況,給予患者合理的個體化治療。
藥物治療
需要注意,由于個體差異大,用藥不存在絕對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處方藥外,應在醫(yī)生指導下充分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不得自行選用。
外用藥物
外用藥是皮膚病治療的重要手段,因皮損局部藥物濃度高、系統(tǒng)吸收少,所以具有療效高和不良反應少的特點。應用時主要是注意以下:
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種類
應根據(jù)皮膚病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等進行選擇,如細菌性皮膚病應選抗菌藥物,真菌性皮膚病宜選抗真菌藥物,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選擇糖皮質激素,瘙癢者選用止癢劑,角化不全者選用角質促成劑,角化過度者選用角質剝脫劑等。
正確選用外用藥物的劑型
急性皮炎僅有紅斑、丘疹而無滲液時可選用粉劑或洗劑,炎癥較重,糜爛、滲出較多時宜用溶液濕敷,有糜爛但滲出不多時則用糊劑;亞急性皮炎滲出不多者宜用糊劑或油劑,如無摩爛宜用乳劑或糊劑;慢性皮炎可選用乳劑、軟膏、硬膏、酊劑、涂膜劑等;單純瘙癢無皮損者可選用乳劑、酊劑等。
全身系統(tǒng)用藥物
系統(tǒng)用藥是皮膚病的主要治療手段,通過口服或注射等方式進行,包括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抗細菌藥物、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維A酸類藥物、免疫抑制劑、免疫調節(jié)劑、細胞因子激動劑及拮抗劑、維生素類藥物等。其中,抗組胺藥物、糖皮質激素及抗感染藥物是皮膚病應用最多的三種藥物。
手術治療
皮膚外科手術可用于皮膚良惡性腫物切除、皮膚創(chuàng)傷清理、活體組織取材、改善或恢復皮膚異常功能及美容整形,常用手段如下:
皮膚腫物切除
通常在局麻下開展,多采用梭形切除,多數(shù)良惡性皮膚腫物可以采取這種方法治療。
包括游離皮片移植術、皮瓣移植術和表皮移植,適用于腫物切除后大面積缺損的修復。
通常是將枕部毛發(fā)移植與額部或頂部,主要適應證是雄性激素型禿發(fā)與頑固性斑禿或瘢痕性禿發(fā)。
腋臭手術療法
適用于較嚴重腋臭,主要有全切術、部分切除加剝離術、剝離術三種方式。
利用電動磨削器或微晶體磨削皮膚,達到消除皮膚凹凸性病變的目的,適用于痤瘡和其他炎癥性皮膚病遺留的小瘢痕、雀斑、粉塵爆炸著色等。瘢痕體質者禁用。
Mohs外科切除術
可以在最大程度切凈腫瘤的前提下讓手術缺損最小化。以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為例,根治率可達98%以上。
中醫(yī)治療
中醫(yī)認為皮膚病多和氣血失調、血虛風燥、肝腎不足等有關,可采取辨證療法給予中藥療法。另外,中醫(yī)的局部用藥、針灸、火罐、放血等外治法,也可幫助縮短療程,加速治療。需要注意,務必到專業(yè)的中醫(yī)院就醫(yī),合理地選擇有針對性的藥物、劑型和方法,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禁止亂用偏方。
物理治療
電療法
包括電解術、電干燥術、電凝固術、電烙術等。其中,電解術是用電解針對較小的皮損進行治療,如毛細血管擴張治療及電解脫毛;電干燥術選用較高電壓、較小電流強度的高頻電源燒灼病理組織,用于治療較小尋常疣、化膿性肉芽腫等;電凝固術可使較大而深的病理組織凝固壞死,適用于治療稍大的良性腫瘤或增生物;電烙術用電熱絲燒灼皮損的方法,常用于各種疣和較小的良性腫瘤。
冷凍療法
將低溫作用在人體組織,引起細胞的炎癥、變性和壞死,以此達到治療目的。主要適用于各種皮膚癌瘤、痣、尋常疣、尖銳濕疣、扁平疣、跖疣、傳染性軟疣、結節(jié)性癢疹、肥厚性扁平苔蘚以及汗孔角化癥等。
激光療法
激光的特點是單色性好、方向性強和功率高。
在皮膚性病科,各類激光器可用于激光手術、激光理療、醫(yī)美和光動力學等療法,如可用二氧化碳激光器發(fā)生高功率激光破壞皮膚組織,治療尋常疣、尖銳濕疣、跖疣、雞眼、化膿性肉芽腫及良性腫瘤等。
水療
水療利用水的溫度和清潔性能,加入藥物作用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常用的水療方法有淀粉浴、溫泉浴、人工海水浴、高錳酸鉀浴、中藥浴等。水療適用于治療銀屑病、慢性濕疹、瘙癢癥、紅皮病等。
高頻電刀療法
原理是電流通過震蕩電路,在靶組織瞬間產生電熱火花,使病變組織出現(xiàn)電干、電凝,從而可起到切割、干燥、凝結、氣化、炭化以及封閉小血管淋巴管等效果。
適用于治療雀斑、肉芽腫、疣類表皮贅生物、皮脂腺痣、粟丘疹、皮角、瘢痕增生、皮下囊腫、汗管瘤和單純性血管瘤、腋臭、瞼黃疣以及跖疣等,尚可穿耳孔和永久性拔毛。
利用長波紫外線或中波紫外線進行治療。
是一種內服或外涂光敏藥物結合長波紫外線照射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適用于治療銀屑病、蕈樣肉芽腫、異位性皮炎、白癜風、毛發(fā)紅糠疹、斑禿、多形日光疹以及色素性蕁麻疹等。
紅外線療法能夠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增強新陳代謝,促進炎癥消散,加快細胞的再生及修復,并能解痙和止痛,主要適用于癤、毛囊炎、化膿性汗腺炎、慢性潰瘍、凍瘡及靜脈炎等。
微波電流使得組織中電解質偶極子和離子隨微波的頻率變化而發(fā)生趨向運動,在高速振動及轉動中互相摩擦產生熱效應和非熱效應。
主要適用于治療各種疣、皮贅、血管瘤、淋巴管瘤、汗管瘤等,治療時一般需進行局部麻醉。
皮膚病的預后和疾病類型、性質、病變程度及個體素質等因素有密切聯(lián)系,但大多數(shù)患者經過規(guī)范、合理的治療后,癥狀可得到有效緩解或治愈,少部分皮膚病會導致患者嚴重臟器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治愈性
大部分皮膚病可治愈,也有不少皮膚疾病需要慢病管理。
嚴重性
皮膚病一般不嚴重,但若未及時治療,多可留色素沉著、色素脫失和萎縮性瘢痕等。
復發(fā)
若治療不及時、不規(guī)范、不徹底等,容易導致皮膚病復發(fā),尤其過敏性皮膚病再次接觸過敏原后可反復發(fā)作,且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
轉移
皮膚癌患者可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及肺、腦、腎等遠處轉移。
參考來源: [1-5]
相關知識
皮膚病物理治療
夏季如何預防皮膚病
硬皮病患者正確護理皮膚的方法
24節(jié)氣小暑預防五大皮膚病
皮膚健康成為減肥新理由?40+文章教你“干濕結合”研究皮膚病
皮膚微生態(tài)與皮膚健康專家共識
混合性皮膚怎么護理皮膚
清明節(jié)外出預防皮膚病的5大注意
孕婦怎么護膚才皮膚好
褥瘡皮膚護理
網(wǎng)址: 皮膚病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03753.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