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shù)民族食俗.ppt
三、西南少數(shù)民族日常食俗藏族食俗彝族食俗苗族食俗傣族白族食俗雪域奇葩—藏族飲食藏族食俗藏族主要居住在西藏,大多從事畜牧業(yè),少數(shù)從事農(nóng)業(yè)。藏族每日餐數(shù)不定,大部分日食三餐,但在農(nóng)忙或勞動強度較大時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習慣。以青稞、小麥為主食,其次是玉米和豌豆。日常之食為糌粑、牛羊肉及奶制品,喜食酥油茶、青稞酒。藏族的餐具為人手一把小刀和一只木碗,無用筷習慣,取食皆用手抓。飯前須先用手蘸酒或茶在桌上點三滴以示供佛,然后開飯。若是佛寺僧眾,飯前還需誦經(jīng)。用牦牛肉拼接的藏族“神鷹”藏族飲食主食與特色飲食糌粑酥油茶青稞酒副食
藏族過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為主,豬肉次之肉類的儲存多用風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殺的牛、羊肉一時食用不了,多切成條塊,掛在通風之處,使其風干糌粑做法:將青稞炒熟后磨成粉,吃時用酥油茶拌后捏團,可以佐以菜肴一起食用。酥油茶藏族不可缺少的飲料,由磚茶、鹽巴和酥油做成。打茶桶酥油茶該怎么喝?吹圈稱贊多喝留底青稞酒青稞酒,是用青藏高原出產(chǎn)的一種主要糧食——青稞制成的。它是青藏人民最喜歡喝的酒,逢年過節(jié)、結婚、生孩子、迎送親友,必不可少。炒熟的青稞喝青稞酒的禮儀沾點酥油彈酒三下三口一杯連喝三杯藏族的砂鍋羊肉蘑菇片飲食習俗和禁忌
藏族在迎接客人時獻哈達和敬青稞酒是待客規(guī)格最高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客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敬意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飲口,然后一飲而盡,主人飲完頭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飲用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過飲用,否則認為失禮吃飯時講究食不滿口,嚼不出聲,喝不作響,揀食不越盤。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帶尾巴的一塊肉為貴,要敬給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時還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綹白毛,表示吉祥節(jié)日飲食習俗
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許多傳統(tǒng)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而每個節(jié)日都有相應的飲食習俗“雪頓節(jié)”在每年藏歷七月一日,原意為“酸奶宴”,屆時家家都要制作大量的酸奶食用,后來又增加了演藏戲的內容“望果節(jié)”在每年秋收以前,過望果節(jié)時要互相宴請并進行各種野餐活動,以迎接秋收彝族食俗(657萬人)主要居住地:四川、云南、貴州等地主業(yè):農(nóng)業(yè),間有畜牧業(yè)1、主食
多數(shù)彝族習慣于日食三餐,以雜糧面、米為主食金沙江、安寧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為疙瘩飯午餐以粑粑做為主食,備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蕎麥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據(jù)說蕎面粑粑有消食、化積、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變質蕎粑疙瘩飯玉米、蕎麥、大麥、小麥、粟米等磨粉后和成小面團,入水煮制而成。2、副食(1)肉食:以豬、羊、牛肉為主狩獵所獲取的鹿、熊、巖羊、野豬等也是日常肉類的補充(2)蔬菜:山地還盛產(chǎn)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園生產(chǎn)的蔬菜,使得蔬菜的來源十分廣泛,除鮮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兩種另一種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間最常見的菜肴坨坨肉酸菜3、飲料
彝族日常飲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間有“漢人貴茶,彝人貴酒”之說飲茶之習在老年人中比較普遍,以烤茶為主,彝族飲茶每次只斟淺淺的半杯,徐徐而飲4、特色食品(1)蕎粑,彝族風味主食(2)面糊酸菜肉,彝族農(nóng)家家常菜(3)白水煮乳豬,用乳豬水煮后蘸食(4)鍋巴油粉,用豌豆面制成
5、飲食習俗
彝族民間素有“打羊”、“打牛”迎賓待客之習凡有客至,必殺牲待客,并根據(jù)來客的身份、親疏程度分別以牛、羊、豬、雞等相待酒是敬客的見面禮,在涼山只要客人進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種菜肴苗族食俗(740萬人)主要居住地:貴州、云南、湖南、湖北、廣西、四川等地。主業(yè):農(nóng)業(yè);風格:糍糯、酸辣主食: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副食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喜吃狗肉。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家飲食獨特的民族風俗是喜食酸味,以酸湯最為著名。酸味食品主要有酸湯、酸菜、腌酸魚、牛肉酸、豬肉酸、酸辣子、酸蘿卜、青菜酸、豆類酸等。苗族吃酸菜的歷史悠久,跟他們深居高山,缺少食鹽有關,平時很難買到蔬菜和肉類,所以每家都備有酸壇,用以腌制各種酸味食品。在制作酸味食品上,苗家人有整套工藝和吃法。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酸!酸酸菜魚《《《++》》》酸辣粉酸湯酸壇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苗族人普遍喜歡喝酒,“無酒不成禮”已是他們遵守的禮儀,酒是待客議事、婚喪嫁娶、起房建屋、逢年過節(jié)的必備品。習俗喝茶時,如果客人不想喝了,就把一根筷子架在碗上即可,否則主人會一直請你喝下去。待客時,男女客人分開吃。長者先開杯,佳肴必先敬客。吃雞時,雞翅敬客人,雞頭歸長者,雞爪歸小孩吃。一家之客也是全寨之客,各家爭相宴請。用牛角盛酒敬客,是隆重的待客方式。遇到過苗年一類的盛大節(jié)日,主寨方家家戶戶都做迎客準備,將酒放到蘆笙場或銅鼓坪上,把客人擁到寨里,由兩人舉牛角勸飲,鼓樂齊鳴,客人要一飲而盡。苗家飲酒,多因時間、地點和對象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稱呼,如"攔路酒"、"進門酒"、"嫁別酒"、"迎客酒"、"送客酒"、"雙杯酒"、"交杯酒"、"半路酒"、"轉轉酒"、"賀兒酒"、"平伙酒"、"酬勞酒"、"慰問酒"、"雞血酒"、"陪葬酒"等等。苗族人還極為講究待客的飲酒禮節(jié),如主人向客人敬酒要敬兩杯,謂"兩條腿走路",敬酒者雙手端杯,按正、反方向敬兩周,敬到最后一人時,雙方交杯對飲;又如以牛角杯敬酒,客人如不喝完,則"杯"倒酒淌,使人不能不喝。傣族食俗(103萬人)主要居住地:云南的西雙版納和德宏州;主業(yè):農(nóng)業(yè);風格:糯香、酸辣主食:稻米---粳米和糯米(通常是現(xiàn)舂現(xiàn)吃,民間認為:粳米和糯米只有現(xiàn)吃現(xiàn)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澤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習慣用手捏飯吃)信仰:小乘佛教餐數(shù):大多日食兩餐竹筒飯與芭蕉葉飯副食:(1)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為主,如酸筍、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歡吃干酸菜,據(jù)說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2)日常肉食有豬、牛、雞鴨,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內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雞、燒雞,極喜魚、蝦、蟹、螺螄、青苔等水產(chǎn)品.烹魚,多做成酸魚或烤成香茅草魚,此外還做成魚剁糝(即用魚烤后捶成泥,與大芫荽等調成)、魚凍、火燒魚、白汁黃鱔等。吃螃蟹時,一般都將螃蟹連殼帶肉剁成蟹醬沾飯吃,傣族稱這種螃蟹醬為“螃蟹喃咪布”。傣族地區(qū)潮濕炎熱,昆蟲種類繁多,用昆蟲為原料制作的風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構成的一個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蟲有蟬、竹蟲、大蜘蛛、田鱉、螞蟻蛋等。(3)所用蔬菜原料,除了白菜、蘿卜、竹筍、瓜果外,還有野生青苔,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風味菜肴。(4)所用調味料,也大量選擇香茅草、酸果和野生花椒等。主要飲品—酒嗜酒是傣族的一種古老風俗,在公元12世紀就有咂酒之俗,酒已成為宴客必備之物。近現(xiàn)代以來,飲酒更是普遍嗜好,男子早晚兩餐多喜飲酒少許,遇有節(jié)慶宴會,必痛飲盡醉而后快,且飲酒不限于吃飯時,凡跳舞、唱歌、游樂,必皆以酒隨身,邊飲邊歌舞。所飲之酒多系家庭自釀,傣族男子皆善釀酒,全用谷米釀制,一般度數(shù)不高,味香甜。主要飲品—茶茶是傣族地區(qū)的特產(chǎn),西雙版納是普洱茶的故鄉(xiāng),所以傣族皆有喝茶的嗜好,家家的火塘上常煨有一罐濃茶,可隨時飲用和招待客人。傣族所喝之茶皆是自采自制的,這種自制茶葉特具風味,只摘大葉,不摘嫩尖,晾干后不加香料,只在鍋上加火略炒至焦,沖泡而飲,略帶糊味,但茶固有的香味很濃,有的浸泡多次不變色,其制法和飲用都別具風味。白族食俗(160萬人)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多從事農(nóng)業(yè),日食三餐,農(nóng)忙或節(jié)慶時則增加早點或午點。平壩多以稻、麥為主食,山區(qū)則以玉米、蕎麥等雜糧為主。肉食以豬肉為主,擅長腌菜和醬品。吃飯時長輩坐首席,下輩依次圍坐兩旁,并添飯夾菜,侍候長輩,禮儀頗嚴。愛吃酸冷、辣味,尤喜飲茶。白族注重節(jié)慶,喜飲酒、茶,早茶叫“清醒茶”,午茶叫“休息茶”。白族人的“刨花茶”是招待貴客的一種味道獨特的飲料,既有營養(yǎng)價值,又能當作止咳藥用。白族涼粉の砂鍋魚四、中南與東南少數(shù)民族食俗壯族土家族黎族高山族壯族食俗(1549萬人)壯族是全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人數(shù)最多的一個,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廣東、貴州等地。壯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日習三至四餐,喜愛甜食,大米和玉米為主食,肉食主要為豬、牛、羊、雞等,有些地區(qū)愛吃狗肉和野味。壯族好客,如有客來必定熱情招待。壯族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居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云南省,其中絕大部分分布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70%以上的土地屬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chǎn)豐富,農(nóng)作物一年可以兩熟或三熟,適于種糯谷和其他水稻,故稱之為"水戶"。文山的"三七"早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丘北辣子、富寧八角等調味品頗具名氣五色糯米飯是壯族有名的傳統(tǒng)美食。過春節(jié),桂南壯族喜做粽粑,桂北壯族喜做糍粑;五月端午,所有壯族都做粽粑。南瓜、紅薯糯米飯是山區(qū)壯族喜歡食用的風味食品。壯族五色糯米飯壯族炸竹蟲主要飲品壯族自釀酒,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雞膽稱為雞膽酒,配以雞雜稱為雞雜酒,配以豬肝稱為豬肝酒。飲雞雜酒和豬肝酒時要一飲而盡,留在嘴里的雞雜、豬肝則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當菜。土家族(570萬人)主要居住地:湘西、鄂西、川東、黔東北地區(qū),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以糧食為主食,喜歡酸辣的風味。副食常食豬肉、蔬菜和豆腐,酸辣風味突出。通常一日三餐,農(nóng)忙時四餐,農(nóng)閑時為兩餐。包谷飯合渣菜主要飲品土家人的油茶湯,制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油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饑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tǒng)民族飲料黎族食俗(111萬人)黎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部海南省五指山區(qū),地處亞熱帶,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黎族習慣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時也吃一些雜糧。習慣將收割的稻穗儲于倉中,吃時拿一把在木臼中脫粒。做米飯的方法一是用陶鍋或鐵鍋煮,與漢族燜飯的方法大體相同。另一種是頗有特色的野炊方法,即取下一節(jié)眾筒,裝進適量的米和水,放在火堆里烤熟,用餐時剖開竹筒取出飯,這便是有名的"竹筒飯"。若把獵獲的野味、瘦肉混以香糯米和少量鹽,放進竹筒燒成香糯飯,更是異香撲鼻,是招待賓客的珍美食品。香糯米是黎族地區(qū)的特產(chǎn),用香糯米燜飯有"一家香飯熟,百家聞香"的贊譽。"雷公根"是一種黎族同胞經(jīng)常食用的野菜,與河里的小魚蝦或肉骨同煮,是極為可口的佳肴;"雷公根"也可藥用,能消炎解毒。
相關知識
少數(shù)民族食俗.ppt
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俗.ppt
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俗
我國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慣.ppt
我國少數(shù)民族飲食習慣課件.ppt
少數(shù)民族過年的習俗
少數(shù)民族的風俗習慣
少數(shù)民族德昂族的各種習俗
少數(shù)民族的飲食習慣要點.ppt
布朗、佤、德昂等百濮(南亞)族系民族及其民俗文化.ppt
網(wǎng)址: 少數(shù)民族食俗.ppt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8188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