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食療

食療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2日 08:49

唐代著名醫(yī)藥學家孟詵(shēn),公元621~713年 ,河南汝州人 [2],開創(chuàng)中醫(yī)食療養(yǎng)生孟余堂。 [3]他是孫思邈的真?zhèn)鞯茏?,又是與孫思邈齊名的唐代四大名醫(yī)。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1]

傳世著作

孟詵的一部治療疑難雜癥的醫(yī)藥專著《必效方》,提出了用麻布配藥水對黃疸性肝炎診治進行測檢的方法,被贊為最早的pH試紙。 [1]

孟詵的著作《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原理相一致,對我國和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中做出巨大的貢獻。 [1]

孟詵的《食療本草》詳細記錄了多種食藥的禁忌。 [2]

《食療本草》明確了動物臟器的食療功效,如牛肝治痢,牛肚主消渴,牛腎主補腎,羊肚主補胃病虛損止虛汗,羊肝性冷治肝風虛損,豬腎主腎虛,豬腸主虛渴,豬肚主暴痢虛弱等。

《食療本草》提出因人因時因地的與四時季節(jié)變化相應的思想,如“春省酸增甘,以養(yǎng)脾氣;夏省苦增辛,以養(yǎng)肺氣;秋省辛增酸,以養(yǎng)肝氣;冬省咸增苦,以養(yǎng)心氣;季月各十八日省甘增咸,以養(yǎng)腎氣”。

《食療本草》除了十分注意食療的季節(jié)變化外,同時也強調(diào)了食療的地區(qū)性,對南、北方的不同飲食習慣和食用同一食物的不同效果做了詳細的記述。

《食療本草》還收錄有豐富藻菌類的食療應用。除了記錄有食藥的性味主治、食物宜忌外,還附有很多簡便實用的食療驗方等,實用性很強,在民間得以廣泛流傳。 [2]

遵守食療原則有利于人體健康和疾病的防治。與此相反,若不遵守食療原則就不利于這種目的,甚至有害。現(xiàn)將有關注意事項分述如下:

食不偏嗜

合理膳食首先要求人們飲食要多樣化。中醫(yī)以五味代表各種食物及其特點,也認為各種食物的攝取不能有偏;如果長期偏食,就會影響正常生理狀態(tài)甚至發(fā)生疾病。如《黃帝內(nèi)經(jīng)》說:“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以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喘,色黑,腎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馳,精神乃央。”又說:“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撥;多食辛,則脈急而瓜枯……。”都反復說明了這一問題。

合理膳食也要求人們膳食的粗細、葷素要搭配、協(xié)調(diào),尤其不能吃含飽和脂肪酸過多的動物性膳食。因為過多的飽和脂肪酸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會增高血中膽固醇的含量,導致動脈粥樣硬化,誘發(fā)冠心病。古代中醫(yī)也指出“膏粱厚味”足以使人致病。

生活中人們確有偏食辛辣者,有偏食煎炒、油膩者,有嗜醇酒者;兒童多偏愛零食、肉食。這些對健康都是不利的。在口味的偏愛中,愛吃較甜或較咸都是有害的。甜食主要是糖或含糖的食物,由于齲齒的發(fā)病率與食糖多少呈正相關,故要少吃糖和甜食保護牙齒。咸食是鹽和含鹽的食物,鹽含鈉和氯。由于高血壓的發(fā)病率與鈉的攝入呈正相關,故食鹽不宜多吃。為了預防高血壓,每人每天吃鹽以不超過10g為宜。高血壓病人尤以限制吃鹽為好。至于飲用高度白酒若無節(jié)制,會使食欲下降、飲食減少,以致營養(yǎng)缺乏,嚴重的還會產(chǎn)生酒精性肝硬化。因此應少飲或不飲酒,尤其是高度酒。孕婦、兒童則均忌飲酒。

此外,《黃帝內(nèi)經(jīng)》指出:“飲食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督饏T要略》也說:“服食節(jié)其冷熱”。說明既不能過食生冷、瓜果,也不能食溫度過高、辛溫燥熱的食物。因為前者易損傷脾胃陽氣,引起少食腹瀉、腹痛,或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后者易腸胃積熱、傷陰劫液,引起口渴咽干、胃脘灼熱或腹痛、便秘,也是誘發(fā)食管癌的重要因素。

飲食有節(jié)

飲食有節(jié)或饑飽適當都是指飲食要適度,不能過少也不能過多。它是保證合理膳食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一般來說,當食欲得到滿足時,熱量需要即可以滿足,表示人體健康的標準之一的體重也可以維持正常。進食過少引起消瘦,進食過多引起肥胖,無疑都是不好的。

我國古代對飲食過多給人帶來的損害十分注意?!饵S帝內(nèi)經(jīng)》說,飲食“勿使過之,傷其正也”。首先是“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再則可引起某些疾病。對于飲食營養(yǎng)過于豐富造成的嚴重后果,《壽世保元》指出:“恣口腹之欲,極滋味之美,窮飲食之樂,雖肌體充腴,容色悅澤,而酷烈之氣內(nèi)蝕臟腑,精神虛矣!”

如何掌握好飲食有節(jié)《飲膳正要》說得好,“善養(yǎng)性者,先饑而食,食勿令飽;先渴而飲,飲勿令過。食欲數(shù)而少,不欲頓而多”。至今也是十分可行的。

病中飲食宜忌

早在漢代《金匱要略》就說:“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宜體,害則成疾”。它表明疾病時對飲食應有所選擇,由于疾病和證候的不同,飲食宜忌也不一樣。如脾胃虛寒,腹瀉腹痛者,宜食易消化、能補脾溫中的飲食,如含山藥、蓮子、大棗、砂仁、胡椒之類的飲食;忌食寒涼的生冷瓜果和滋膩的飲食,如冰棒、冷飲、西瓜、糯米飯、海參、肥肉。陰虛內(nèi)熱,發(fā)熱心煩、口渴者,宜食能養(yǎng)陰清熱的飲食,如含西瓜、番茄、芹菜、蓮子心、麥冬之類的飲食;忌食溫燥、辛烈刺激的飲食,如姜、辣椒、羊肉、濃茶、酒、咖啡。糖尿病人宜食有助于降糖的飲食,如含山藥、麥冬、甜菊葉、黃芪之類的飲食;忌食精制糖及其制品。一般來說,患病期間,都宜食性質(zhì)溫和、易消化、營養(yǎng)合理的飲食,忌食堅硬、粘滯、腥臭和過于油膩的飲食。

在疾病初愈,食欲剛好轉時宜以糜粥調(diào)養(yǎng),不可驟進日常飯菜或肉食之類厚味的飲食。以免難于消化,脾胃受累,甚至病難痊愈或疾病復發(fā)。尤其是胃腸道疾病較為常見。

除上述外,一般性飲食衛(wèi)生也是值得注意的。

隨著陶器的出現(xiàn)和使用,食物的炮制不僅限于“火匕燔肉”和“石上燔谷”,烹調(diào)方法日益多樣化,食物的味道也更加可口。此時期還出現(xiàn)了酒,在《呂氏春秋》中就已有“儀狄作酒”的記載,但最初只限于糧食作物和果實自然發(fā)酵而成的酒,此后又出現(xiàn)了復合成分的食用酒和藥用酒。

戰(zhàn)國時期的《內(nèi)經(jīng)》是我國第一部醫(yī)學理論專著,《素問·五常政大論》主張:“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yǎng)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睍懈叨仍u價了食療養(yǎng)生的作用,也是食療養(yǎng)生理論的重大進步。

東漢名醫(yī)張仲景治療外感病時服桂枝湯后要“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在服藥期間還應禁忌生冷、粘膩、辛辣等食物,可見其對飲食養(yǎng)生及其輔助治療作用的重視。

隋唐時期有很多食療專著問世,如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卷二十四專論食治,他主張“為醫(yī)者,當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治之,食療不愈,然后命藥”,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原則。此后《食療本草》、《食性本草》等專著都系統(tǒng)記載了一些食物藥及藥膳方。

其中,與孫思邈齊名的唐代四大名醫(yī)孟詵(shēn)的《食療本草》,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食療專著,集古代食療之大成,與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原理相一致,對我國和世界醫(yī)學的發(fā)展中做出巨大的貢獻。孟詵也因此被譽為世界食療學的鼻祖。 [1]

宋代的《圣濟總錄》中專設食治一門,介紹各種疾病的食療方法。宋代陳直著有《養(yǎng)老奉親書》,專門論述老年人的衛(wèi)生保健問題,重點談論了飲食營養(yǎng)保健的重要作用。元代飲膳太醫(yī)忽思慧編撰的《飲膳正要》一書,繼承食、養(yǎng)、醫(yī)結合的傳統(tǒng),對健康人的飲食做了很多的論述,堪稱我國第一部營養(yǎng)學專著。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載了谷物、蔬菜、水果類藥物300余種,動物類藥物400余種,皆可供食療使用。此外,盧和的《食物本草》、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及費伯雄的《費氏食養(yǎng)三種》等著作的出現(xiàn),使食療養(yǎng)生學得到了全面的發(fā)展。

可以說,低鹽飲食是絕大多數(shù)的腎臟疾病患者飲食治療的基礎。低鹽飲食嚴格講就是限制鈉的飲食。因此所有含鈉高的食物都應限制。高鈉食物主要有兩大類:一是食鹽、味精、醬油、醬等調(diào)味品;二是各種鹽脯制食品,如各式脯菜、咸菜、臘肉、臘魚、板鴨、香腸、紅腸等。每日食鹽量控制在2~3克(中號牙膏蓋為1克)或醬油10~15毫升。低鹽飲食禁用第二類食物。味精的含鈉量是食鹽的一半,也必須注意限量使用。此外,各種面制食品中一般也含有一定量的鈉(小蘇打),因此也應限量食用。由于各種天然新鮮食物的含鈉量都很低,因而只要注意限制調(diào)味品的使用,即少用鹽、味精和醬油,多用糖、醋,低鹽飲食是不難做到的。此外,中藥“秋石”和市售低鈉鹽都可以用來增加咸味。但是,它們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鉀,因此應當咨詢醫(yī)師。在少尿或無尿、腎功能衰竭晚期時應慎用或不用,以免導致高鉀血癥。低鹽飲食主要適用于有腎病綜合征、高血壓和少尿的腎臟病患者,是臨床上最常用的腎臟病飲食。但是,以腎小管損害為主的腎臟病患者一般不能采用低鹽飲食。因為這些疾病時可能會發(fā)生鈉在尿液中丟失過多,導致低鈉血癥和血容量不足等問題出現(xiàn)。故此時應注意補充鈉,宜進食高鈉食物。

1、下面是不同的編者列舉的藥物與食物配伍禁忌:

(1)一般用發(fā)汗藥應禁生冷,調(diào)理脾胃藥禁油膩,消腫理氣藥禁豆類,止咳平喘藥禁魚腥,止瀉藥禁瓜果。

這些禁忌主要包括: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芡黃、百合、蒼術;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狗肉反商陸,忌杏仁;鯽魚反厚樸,忌麥冬;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豬心忌吳茱萸;鯉魚忌朱砂;雀肉忌白術、李子;蔥忌常山、地黃、何首烏、蜜;蒜忌地黃、何首烏;蘿卜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土茯苓、威靈仙忌茶等。

四時調(diào)食,即順應自然界四時之變化,適當調(diào)節(jié)自己的飲食。這種四時調(diào)食的觀點是建立在中醫(yī)養(yǎng)生學整體觀念基礎上的。飲食是人體與外界聯(lián)系的一個方面,所以在飲食方面也應該適應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而做相應的調(diào)整。

夏天出汗較多,津液相對虧乏,故適量飲用“綠豆湯”等冷飲,補充水分、清熱解暑。但冷飲不宜過量,否則有害無益。

我國人民自古就有飲茶解暑的習慣?,F(xiàn)代研究證明,茶葉除含有粗纖維、膠質(zhì)、葉綠素外,還含有生物堿、黃酮類、鞣質(zhì)、維生素、麥角田醇、揮發(fā)油,以及少量的煙酸、硫胺、葉酸、蛋白質(zhì)、礦物質(zhì)等。飲茶能提神醒腦,解除疲勞,增強記憶力。因此,夏季飲茶解暑要比冷飲效果更好。

氣虛者,表現(xiàn)乏力、氣短、頭暈、出虛汗等癥時,可用人參燉雞湯;血虛者,表現(xiàn)面色萎黃、頭暈眼花、手足麻木時,可以多吃紅棗、桂圓、動物的血和肝臟;陰虛者可吃團魚、烏龜和淡菜等;陽虛者可進補牛、羊肉及狗肉等溫中補虛、和血暖身的食品。

什么是食療誤區(qū)

盲目進補

補錯方向。有些人自覺身體虛虧,便常用補益藥如人參酒、黃芪淮山羹、參芪精之類來進補,以為有益無害,不料這類東西對陰虛的人(面色蒼白、驚悸不安、低熱、盜汗、口渴、舌紅少苔、失眠多夢)來說是不可用的,用了反而消耗陰津,使癥狀更加重。上述諸補益食療制劑對氣虛的人很有作用,這類人動則氣喘,頭昏自汗、大便稀薄,內(nèi)臟下垂(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用上述補益藥就對癥了。所以,必須對癥進補。再如,有些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大都出現(xiàn)肺陰虛的癥狀(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稠,有時咯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口干咽燥),如用了偏于甘溫的紅人參,反而使病情加重,應該用西洋參、沙參以益氣養(yǎng)陰清熱,對于此類陰虛咳嗽,用鮮地粥、蜜餞百合來服用,是有益的。補益過頭。老年人大多消化力弱,脾胃虛弱,此時如用了多量的龍眼肉、熟地、阿膠之類滋膩之品,將使脾胃消化能力減弱,飯量減少,出現(xiàn)腹脹,腹瀉等癥狀。所以滋膩太過,也是進補中常易出現(xiàn)的錯誤。如老年人如確實陰虛,要用熟地、阿膠之類,也應小量,不宜過于滋膩。服用適量冰糖黃精湯、一品淮山之類也是個良好的選擇。鹿茸確能補精助陽,是著名補陽藥,如驟用大量,就會了現(xiàn)鼻子流血、眼紅、頭暈等上火癥狀。所以要掌握一個度,從小量開始。想當然進補。有些人認為維生素是補品,多用無妨。比如魚肝油含維生素A及維生素D,人體在維生素A缺乏時可得干眼病及夜盲癥,維生素D缺乏時可導致佝僂病,但實際上從食物中攝取維生素A已足夠生理需要,只有在得了慢性肝炎、胰腺炎、腹瀉時才會出現(xiàn)維生素A的缺乏。此時,一方面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一方面適當補充維生素A。如盲目長期大量服用,可致中毒,出現(xiàn)頭痛、惡心、嘔吐,毛發(fā)脫落,皮膚瘙癢,維生素D盲目長期大量應用,可致低熱、煩躁、厭食、肝臟腫大、腎臟損害、骨骼硬化等。其他的維生素類藥品,也不宜盲目想當然用來作為補藥,如維生素C長期大量服用,可致腎、輸尿管、膀胱結石;維生素B1大量盲目應用可致頭痛、煩躁、心律失常、浮腫和神經(jīng)衰弱。

濫用藥物食品

近些年來,“藥物食品”流行起來。這些“藥物食品”一旦濫用,危害很大。它能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遭到破壞,甚至致病。如“人參軟糖”、“鹿茸軟糖”、“人參奶粉”、“人參餅干”等。人參有促進性腺激素分泌的作用,鹿茸一般用來治療陽痿,兒童如隨意食用這類所謂“藥物食品”,會使兒童早熟,出現(xiàn)長胡須,長陰毛等性發(fā)育提前現(xiàn)象。還有些“藥物食品”(如一些飲料)含有咖啡因等興奮藥物,大量使用,干擾人體的生物節(jié)律,有害健康。還有的人自制“藥物食品”。如有人認為甘草是有益無害的良藥,加上其甜味很可口,于是便把甘草泡水當茶飲。這是十分危險的。這種“甘草茶”服久了會產(chǎn)生類似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樣的副作用,使血鈉排出減少,鉀排出增多,導致高血鈉、缺鈣性抽搐。更有甚者,久服甘草可導致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一旦出現(xiàn)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減退,問題就比較麻煩了。有的患者就需要終生服用強的松之類的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才能維持生命。

不辨宜忌

在進行食療的過程中,辨清食物對不同的人的宜忌十分重要。比如吃魚,許多人認為人人皆宜。其實不是如此。魚所含的魚油主要是二十碳五烯酸,具有抑制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對防治冠心病和腦血栓形成大有益處,可是因其降低了血小板的凝聚性,可引起各種自發(fā)性出血,包括腦出血。有研究表明:因紐特人以魚為主食,他們幾乎沒有人患冠心病和腦血栓,但腦出血卻成了他們重要的死亡原因。所以,有腦出血傾向或已經(jīng)有過腦出血史的人,就不宜盲目大量進食魚類。

2023年12月9日,“2023年度十大營養(yǎng)熱詞”出爐,阿斯巴甜、預制菜、減重上榜 。 [7]

相關知識

食療
哪些食療方治療寶寶傷食
哪些食療方可治療兒童厭食
治療婦科病的食療法
養(yǎng)生食療
女人腎虛食療 女人腎虛十大食療方
哪些食療方可治療老花眼
哪些食療方可治療產(chǎn)后貧血
治療失眠的藥膳食療秘方
哪些食療方可治療孕婦貧血

網(wǎng)址: 食療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579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