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妊娠用藥安全

妊娠用藥安全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8日 21:09

摘要:

一、上世紀妊娠藥害事件(己烯雌酚、沙利度胺)

二、影響妊娠用藥安全因素

三、妊娠藥物危險性等級

四、妊娠常見并發(fā)癥藥物治療及常用藥物(高血壓、糖尿病、感冒、維生素)

五、妊娠期安全用藥原則

六、正確對待

妊娠期用藥直接關系到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妊娠期婦女的生理、藥理特殊性,以及胎兒在整個孕期中對藥物的敏感性,使得妊娠期用藥安全性問題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妊娠是一個特殊階段,在對孕婦用藥時要從母嬰兩方面考慮,權衡利弊,以防用藥不當,確保母嬰安全。

一、上世紀妊娠藥害事件(己烯雌酚、沙利度胺)

隨著醫(yī)療和社會條件的不斷完善,圍產期用藥問題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以往,孕期用藥主要考慮的是對母體疾病的治療,而較少考慮藥物對胎、嬰兒的影響。60 年代初,震驚全球的「反應停事件」導致數(shù)千例胎兒出現(xiàn)短肢畸形的沉痛教訓,喚起了人類對藥物致畸作用的高度警惕,及對圍產期用藥的高度關注。

1、己烯雌酚與少女陰道癌

己烯雌酚是一種廣泛用于治療先兆流產的藥物。1966-1969 年間,美國波士頓市婦科醫(yī)院的醫(yī)生們在較短時間里先后發(fā)現(xiàn)有 8 名十多歲的少女患陰道癌,大大超過了自然情況下這種病在少女人群中的發(fā)病率。經過深入的流行病學調查,證明這些病例的發(fā)生與患者母親妊娠期間服用己烯雌酚有因果關系,其相對危險度大于 132 倍。其他醫(yī)院也陸續(xù)有報道,至 1972 年,各地共收到 91 例 8-25 歲的陰道癌患者的報告,其中 49 例患者的母親在妊娠期間服用過己烯雌酚。

2、沙利度胺與海豹肢畸形

沙利度胺 (反應停) 于 1956 年首先在西德上市。因它能用于治療妊娠反應,迅速風行于歐洲、亞洲、澳洲、北美(不包括美國)、拉丁美洲的 17 個國家。1961 年 10 月,三位德國醫(yī)生在西德婦科學家會議上報告了一些海豹肢畸形患兒的病例,引起了大家的重視。以后其他地方報告接踵而來,許多新生嬰兒的上肢、下肢特別短,甚至沒有臂部和腿部,手和腳直接連在身體上。經過長時間的流行病調查,證明這種「海豹肢畸形」是與患者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服用沙利度胺有關。調查發(fā)現(xiàn),該藥在幾個國家里共引起畸形 1 萬余人,僅在西德就有 6000 到 8000 例。美國、瑞士和當時的東德,由于對進口藥品審批嚴格把關,基本上沒有受到這個事件的沖擊。

二、影響妊娠用藥安全因素

妊娠是一個特殊時期,母體與胎兒系同一環(huán)境中的兩個緊密聯(lián)系的獨立個體,母體生理反應和對藥物的敏感性較之平常有很大差異,胎兒主要靠胎盤去獲得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和排泄代謝產物,妊娠期間用藥,由于胎兒對母體的這種依賴關系,勢必對胎兒的生長、發(fā)育帶來影響。

1、孕婦的藥動學特點:妊娠期胃酸分泌減少,胃排空時間延長,腸蠕動減弱減慢,口服藥物吸收峰值常偏低,早孕反應孕婦口服效果更差;妊娠期血容量明顯擴張,血漿流量增加 35%,血液稀釋,血藥濃度降低,妊娠期腎血流量增加,腎小球濾過率增加約 50%,腎的排出過程可能加快,也會導致血藥濃度降低,藥物半衰期可能會縮短,故孕期的用藥量和給藥間隔比非孕期大而短;妊娠期血漿白蛋白減少,藥物蛋白結合率降低,血中游離藥物增多,可致藥物分布容積增大,妊娠期肝臟負擔加重,肝臟對藥物的清除減慢,妊娠晚期仰臥位時腎血流量減少,可使腎排出藥物延緩,尤其伴高血壓者,腎功能受影響,藥物排泄減慢減少。這些特點可能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

2、胎兒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大多數(shù)藥物能經胎盤進入胎兒體內,脂溶性大、解離度低、蛋白結合率低的藥物更易經胎盤轉運入胎兒體內,藥物還可以通過胎兒吞噬羊水自胃腸少量吸收。藥物主要分布于胎兒肝臟、腦、心臟等器官,由于胎兒的肝臟發(fā)育不完善,藥物代謝酶缺乏,對藥物的解毒能力較低,胎兒的腎小球濾過率低,藥物及降解產物排泄延緩。一方面,藥物通過胎盤轉運到胎兒與其代謝產物經胎兒轉運到母體再代謝的速度相比,后一過程往往慢得多,所以藥物易在胎兒體內蓄積。另一方面,胎兒的血液循環(huán)特點造成藥物分布不均勻,即藥物易在多血的器官如肝臟中蓄積,而在少血的器官如肺感染時則難以到達局部發(fā)揮作用,同時分布的不均衡容易導致藥物中毒。

3、胎兒的發(fā)育特點:受精后 2 周內,孕卵著床后,藥物對胚胎是「全」或「無」的影響?!溉? 有害藥物全部或部分破壞胚胎細胞,致使胚胎早期死亡導致流產?!笩o」: 有害藥物并未損害胚胎或僅損害少量細胞,此期細胞在功能上具有潛在的多向性,可以補償、修復損害的細胞,胚胎仍可繼續(xù)發(fā)育不出現(xiàn)異常;受精后 3-8 周,第 15-25 天,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處于分化發(fā)育階段;第 20-30 天,是頭與脊柱的骨骼和肌肉發(fā)生及肢芽出現(xiàn)階段;第 20-24 天,是胚胎器官分化發(fā)育階段,細胞開始定向發(fā)育,難以通過分化代償來修復受損細胞,當受到有害藥物作用后,即可產生形態(tài)上的異常而形成畸形,為藥物的敏感期,尤其是 8 周內為高分化期, 亦為藥物的高敏感期,致畸危險最大;9 周至足月是胎兒生長、器官發(fā)育、功能完善階段,唯有神經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和牙齒仍在繼續(xù)分化,特別是神經系統(tǒng)分化、發(fā)育和增長是在妊娠晚期和新生兒期達最高峰,當受到有害藥物作用后,由于肝酶結合功能差和高血腦通透性,造成胎兒功能發(fā)育遲緩 (IUGR)、低出生體重、功能行為異常、早產率增加等。在妊娠期絕對安全的藥物幾乎是沒有的,為此,應盡量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藥物。

4、妊娠分期(安全期、高敏期、中敏期、低敏期)

一般而言,服藥時間發(fā)生在孕 3 周 (停經 3 周) 以內,稱為安全期。由于此時囊胚細胞數(shù)量較少,一旦受到有害物質的影響,細胞損傷則難以修復,不可避免地會造成自然流產。此時服藥不必為生畸形兒擔憂。若無任何流產征象,一般表示藥物未對胚胎造成影響,可以繼續(xù)妊娠。

孕 3 周至 8 周內稱高敏期。此時胚胎對于藥物的影響最為敏感,致畸藥物可產生致畸作用,但不一定引起自然流產。此時應根據藥物毒副作用的大小及有關癥狀加以判斷,若出現(xiàn)與此有關的陰道出血,不宜盲目保胎,應考慮中止妊娠。

孕 8 周至孕 4-5 個月稱為中敏期,此時是胎兒各器官進一步發(fā)育成熟的時期,對于藥物的毒副作用較為敏感,但多數(shù)不引起自然流產,致畸程度也難以預測。此時是否中止妊娠應根據藥物的毒副作用大小等因素全面考慮,權衡利弊后再作決定。繼續(xù)妊娠者應在妊娠中、晚期作羊水、B 超等檢查,若是發(fā)現(xiàn)胎兒異常應予引產;若是染色體異?;蛳忍煨源x異常,應視病情輕重及預后,或及早終止妊娠,或予以宮內治療。

孕 5 個月以上稱低敏期。此時胎兒各臟器基本已經發(fā)育,對藥物的敏感性較低,用藥后不常出現(xiàn)明顯畸形,但可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發(fā)育異?;蚓窒扌該p害,如眠爾通引起胎兒生長發(fā)育遲緩,苯巴比妥引起腦損傷,鏈霉素、奎尼丁引起耳聾等。此時服藥必須十分慎重。

三、妊娠藥物危險性等級

妊娠期間,胎兒通過胎盤和母體相連。母體把血液中所含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胎盤輸送給胎兒供其生長發(fā)育的需要。胎兒則通過胎盤把代謝產物傳遞給母體,由母體代為排出。孕婦服藥后,藥物進入血液,通過胎盤亦可進入胎兒體內。因此,可能會給胎兒的生長發(fā)育造成不良影響。

1979 年,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 (FDA) 針對藥物對胎兒的可能影響,將藥物分為 5 類,這個分類目前被全世界廣泛接受和使用:

1、藥物危險性等級分類概念

A 類: 對照研究沒有發(fā)現(xiàn)在妊娠期會對人類胎兒有風險,這類藥物可能對胎兒影響甚微。

B 類: 動物研究未發(fā)現(xiàn)對動物胎兒有風險,但無人類研究的對照組;或已在動物生殖研究顯示有不良影響,但在很好的人類對照研究中未被證實有不良反應。

C 類: 動物研究顯示對胎兒有不良影響,但在人類沒有對照研究;或者沒有人類和動物研究的資料。只有當對胎兒潛在的益處大于潛在的風險時才可以使用該類藥物。

D 類: 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對人類胎兒有風險,但為了孕婦的獲益這些風險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在危及生命時,或是病情嚴重只用安全的藥物無效時使用該類藥物。

X 級: 動物或人類的研究均證實可引起胎兒異常,或基于人類的經驗顯示其對胎兒有危險,或兩者兼有,且其潛在風險明顯大于其治療益處。該類藥物禁用于孕婦或可能已經懷孕的婦女。

2、臨床常用藥物安全性歸納

A 級: 胎兒安全。此級藥物極少,維生素屬于此類藥物,如合適劑量的維生素 B、維生素 C 等。但在正常范圍量的維生素 A 是 A 類藥物,而大劑量的維生素 A,每日劑量 2 萬 IU,即可致畸,而成為 X 類藥物。

B 級: 相對安全。此級藥物亦不多,部分常用的抗生素均屬此類,如所有的青霉素族及絕大多數(shù)的頭孢菌素都是 B 類藥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紅霉素、呋喃妥因也是 B 類藥。甲硝唑雖然在動物實驗中對嚙齒類動物可致畸,但在人類,長時間積累的大量臨床資料證實早期妊娠應用,也未增加胎兒致畸率,所以 FDA 將其置于 B 類??菇Y核藥乙胺丁醇是 B 類藥物。解熱鎮(zhèn)痛藥中吲哚美辛 (消炎痛)、雙氯芬酸、布洛芬均屬 B 類藥。需注意妊娠 32 周以后服用吲哚美辛可能使胎兒動脈導管狹窄或閉鎖,致胎兒死亡,故 32 周后不應再服吲哚美辛。心血管系統(tǒng)藥物中洋地黃、狄高辛及西地蘭均屬 B 類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潑尼松龍也屬 B 類藥。

C 級: 權衡后慎用。此級藥物較多,其或問世時間不夠長或較少在孕婦中應用,主要是早期妊娠應用對胚胎、胎兒是否會造成損害尚無報道,故難以有比較確切的結論。使用要謹慎,盡量選用可替代的藥,必要時權衡利弊后,向患者或家屬說明選用該藥的理由??共《舅幋蠖鄶?shù)屬于 C 類,如阿昔洛韋及治療艾滋病的齊多夫定。部分抗癲癇藥和鎮(zhèn)靜劑如乙琥胺、巴比妥、戊巴比妥等,在自主神經系統(tǒng)藥物中,擬膽堿藥、抗膽堿藥均屬 C 類;擬腎上腺素藥中部分屬于 C 類,如腎上腺素、麻黃堿、多巴胺等??垢哐獕核幹屑谆喟?、哌唑嗪及所有常用的血管擴張藥均屬 C 類藥,利尿劑中呋塞米 (速尿)、甘露醇均為 C 類藥。在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中, 倍他米松及地塞米松均屬 C 類藥。

D 級: 不得已的情況下使用。由于已有實驗和臨床上的證據,對分類屬于 D 類的藥物在妊娠期,特別是在早期妊娠階段盡可能不用。典型如四環(huán)素族,妊娠期用了四環(huán)素或土霉素,破壞胎兒齒釉質,致成人時牙齒發(fā)黃。氨基糖苷類在妊娠期盡可能不用,例如鏈霉素等,可能損害第Ⅷ對腦神經而使聽力喪失。抗腫瘤藥幾乎都是 D 類藥。鎮(zhèn)痛藥小劑量使用時為 B 類藥,大劑量使用則為 D 類藥,特別是長期應用,主要表現(xiàn)為胎兒生長發(fā)育不良以及分娩后對藥物的成癮性等。解熱鎮(zhèn)痛藥中阿司匹林、雙水楊酸、水楊酸小劑量使用時為 C 類藥,但長期大劑量服用時成為 D 類藥。抗癲癇藥幾乎都是 D 類藥,其使用與不良胎兒結局直接相關,并且風險隨著用藥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加,最常報道的畸形是口面部裂、心臟畸形、神經管缺陷和發(fā)育遲緩。要注意的是癲癇患者妊娠后本身胎兒畸形率就比一般人群為高,用抗癲癇藥更增加畸變率,特別是當幾種抗癲癇藥同時應用于難以控制的癲癇發(fā)作,則更增加胎兒的畸變率,這是診治癲癇合并妊娠時,必須要向患者和家屬交代清楚的。鎮(zhèn)靜和催眠藥中地西泮、氯氮卓及去奧沙西泮等都是 D 類藥。利尿劑中氫氯噻嗪、芐塞嗪均屬 D 類藥。香豆素衍生物 (雙香豆素、雙香豆乙酯、華法林) 為 D 類藥,其分子量低,可以容易地通過胎盤,引起明顯的畸形和胎兒缺陷。約 1/6 的暴露于華法林的妊娠發(fā)生流產、胎死宮內以及新生兒異常。孕早期暴露于華法林時,胎兒有發(fā)生華法林綜合征 (FWS) 的風險,接觸此類藥物最危險的時期是孕 6-9 周,F(xiàn)WS 發(fā)生率可高達 25%。在中孕期和晚孕期,胎兒暴露于華法林會造成胎兒中樞神經系統(tǒng)缺陷,一般是由于胎兒早期出血和繼發(fā)瘢痕,隨后出現(xiàn)變形引起腦組織生長發(fā)育異常,對于嬰兒來說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缺陷雖少見,但較 FWS 更有臨床意義。如果母親需要抗凝,自妊娠 6 周起到 12 周末使用肝素,然后改用華法林,足月后再次改用肝素,可減少胎兒不良結局。

實際上,目前可供人們應用的藥物已成千上萬種,在各類藥物中均有 B、C、D 類藥,應盡可能選擇 B 類藥或 C 類藥而不用 D 類藥。

X 級: 絕對禁用。常用藥物中此類藥物并不多,但因致畸率高,或對胎兒危害很大,孕期禁用。已知的致畸藥物有: 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ACEI)類、酒精、雄激素、馬利蘭 (白消安)、卡馬西平、氯聯(lián)苯、環(huán)磷酰胺、丹那唑、乙烯雌酚、視黃醇類、異維甲酸、鋰制劑、甲硫咪唑、氨甲喋呤、青霉胺、苯妥英鈉、放射碘、四環(huán)素、丙戊酸鈉、三甲雙酮等。

中藥和植物藥: 很難估計這類藥物的風險或安全性,通常情況下,藥物的成分和劑量都不可知,而且也沒有針對其致畸潛能的人類或動物研究的報告,對于其并發(fā)癥的知識也僅限于急性毒性反應。由于不能評估此類藥物對發(fā)育中的胎兒的安全性,應當告知孕婦盡量避免使用這類藥物。

四、妊娠常見并發(fā)癥藥物治療及常用藥物(高血壓、糖尿病、感冒、維生素)

1、高血壓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所見的一組高血壓疾病,包括:

(1)妊娠期高血壓:血壓≥140/90mmHg,妊娠期首次發(fā)現(xiàn),并于產后 12 周內血壓恢復正常,無尿蛋白,患者可伴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產后方可確診。

(2)子癇前期:分為輕度和重度子癇前期。輕度: 懷孕 20 周后首次出現(xiàn)血壓≥140/90mmHg,尿蛋白≥0.3g/24h 或尿蛋白 (+);重度: 達到以下任何一項或多項者: 血壓≥160/110mmHg,尿蛋白 (++),蛋白尿≥5.0g/24h,血肌酐>106μmol/L,血小板<100×109/L,乳酸脫氫酶上升,肝酶上升,持續(xù)頭痛或有其他腦神經、視覺障礙。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一旦出現(xiàn)蛋白尿即歸入子癇前期。

(3)子癇:子癇前期孕婦抽搐或昏迷,而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釋。

(4)慢性高血壓并發(fā)子癇前期:慢性高血壓孕婦無尿蛋白,懷孕 20 周后出現(xiàn)尿蛋白≥300mg/24h;20 周后蛋白尿突然增加或血壓進一步增高或出現(xiàn)血小板<100×109/L。

(5)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血壓≥140/90mmHg,孕前或懷孕 20 周前已診斷高血壓,產后 12 周后仍持續(xù)存在。

妊娠期高血壓被認為是母體及子宮內胎兒死亡、新生兒死亡的重要原因。妊娠期間用降壓藥應該充分考慮藥物對母體的影響及通過胎盤血液對胎兒的影響。另外,降壓藥能導致臟器的灌流壓迅速降低,從而導致母體的心輸出量低下以及子宮胎盤血流量的減少,有可能誘發(fā)胎兒窒息,因此必須小心應用。治療的目的是為了患者能夠避免重癥高血壓的緊急狀態(tài)以及慢性高血壓,繼續(xù)妊娠,因此需要緩和的降壓。

中樞性降壓藥: 英國高血壓學會 (BHS) 推薦的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治療藥物為甲基多巴,現(xiàn)仍為妊娠高血壓的一線藥物。一些妊娠高血壓降壓藥物如β受體阻斷劑、周圍血管擴張劑和鈣離子拮抗劑等多以此藥作為對照。

鈣離子拮抗劑: 在妊娠早期 (3 個月內) 使用是否增加胎兒畸形危險性,目前仍有爭議。但硝苯地平用于治療妊娠期高血壓時,降壓效果緩和,不降低心排出量,具有抑制宮縮的作用。有研究表明,硝苯地平不影響分娩,也不增加產后出血,可作為一線降壓藥物。有報道提示當舌下或靜脈內給藥,快速且過度的血壓下降曾經導致心肌梗死或胎兒窘迫。因此,多傾向于使用控釋或緩釋劑型平穩(wěn)降壓。新一代的藥物伊拉地平、尼莫地平、尼卡地平等具有高度血管選擇性,對產時及產后子宮收縮影響弱,可更放心用于妊娠期高血壓的治療。但是,需要注意鈣離子拮抗劑不能和常用于子癇治療的硫酸鎂合用,因硫酸鎂的作用可被鈣離子拮抗劑增強,可能導致突發(fā)且嚴重的低血壓。

β受體阻斷劑: 對妊娠高血壓的有效性已經得到證實,且在妊娠后期的短期使用被認為是安全的。但因其可通過胎盤,減少子宮、胎盤供血,可致胎兒宮內發(fā)育遲緩、新生兒呼吸障礙和低血糖。吲哚洛爾、阿替洛爾均有上述作用,在早、中期均不宜使用。

血管擴張劑: 肼苯噠嗪是直接擴張血管藥物,對小動脈的擴張作用明顯,降低舒張壓效果明顯,不影響子宮胎盤循環(huán),對胎兒無不良影響。靜脈用藥在國外作為妊娠重癥高血壓的首選藥物。

利尿劑: 降壓作用比較弱,而且在妊娠早期應用利尿劑,使母體血容量不能擴張至正常妊娠水平,從而可能促使先兆子癇的發(fā)生。噻嗪類利尿劑有導致胎兒、新生兒黃疸、低鉀血癥、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的存在,原則上應避免過量使用。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 (ACEI) 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 在中期和晚期妊娠用藥,ACEI 可導致胎兒異常,如羊水過少、肺發(fā)育不全、胎兒生長阻滯、腎臟發(fā)育不全、新生兒無尿和新生兒死亡等。因可導致胎兒腎臟發(fā)育不全,ACEI 在妊娠中期和晚期是禁用的或在妊娠期通常是禁用的。ARB 因可導致胎兒畸形和死胎,妊娠期也不應使用。

2、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GDM) 指妊娠期發(fā)生或首次發(fā)現(xiàn)的不同程度的糖耐量異常。

妊娠對糖尿病的影響:妊娠使孕婦對胰島素的需求量增加。妊娠使糖尿病診斷和治療難度加大:妊娠早期的食欲不振和劇烈嘔吐;分娩期體力消耗加大、進食減少,造成大量糖原消耗;分娩后由于胎盤娩出后,胰島素需要量驟減;腎排糖閾降低,尿糖不能準確反映病情;易引起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糖尿病對孕婦的影響: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病率高;感染發(fā)病率高,而感染易引起酮癥酸中毒;產科其它并發(fā)癥:羊水過多、羊膜感染、胎膜早破、早產等;產后出血率高。

糖尿病對胎兒的影響:巨大胎兒發(fā)生率高;畸形胎兒發(fā)生率高;胎兒生長受限、胎兒窘迫、死胎發(fā)生率高。

糖尿病對新生兒的影響:新生兒低血糖發(fā)生率高;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發(fā)病率高。

(1)飲食營養(yǎng)療法對于 GDM 患者來說十分重要,部分 GDM 患者僅需飲食營養(yǎng)控制即可維持血糖在正常范圍,因此所有 GDM 產婦均應盡可能接受營養(yǎng)學家的營養(yǎng)咨詢意見,制定個體化的營養(yǎng)治療方案。

(2)GDM 的運動治療已得到廣泛關注和認可。婦女孕前和孕期經常保持運動可以減少 GDM 發(fā)生。適當?shù)倪\動還可以降低 GDM 孕婦產后發(fā)生 2 型糖尿病的幾率。

(3)對飲食營養(yǎng)治療不能控制的 GDM 患者,胰島素是主要的治療藥物。

(4)口服降糖藥治療 GDM 尚存爭議。由于妊娠期用藥的特殊性,一直將口服降糖藥治療列為妊娠期禁忌。既往研究認為,妊娠期應禁用口服降糖藥,因其有增加胎兒畸形的風險。然而越來越多新發(fā)現(xiàn)表明,對于糖尿病的妊娠婦女,一些口服降糖藥是安全有效的。

2009 年美國婦產科學會(ACOG)報道,目前在美國有 13% 婦產科醫(yī)生把格列苯脲作為 GDM 的一線用藥。

3、感冒

一般感冒,癥狀較輕,如流清涕,打噴嚏,對胎兒影響不大,也不必服藥,休息幾天就會好的。但在妊娠早期 (5-14 周),主要是胎兒胚胎發(fā)育器官形成的時間,若患流行性感冒,且癥狀較重,則對胎兒影響較大,此期間服藥對胎兒也有較大風險。

輕度感冒,可選用板藍根沖劑等純中成藥。并多喝開水,注意休息,感冒很快就會痊愈。

感冒高熱、劇咳,可選用柴胡注射液退熱和純中藥止咳糖漿止咳。同時,也可采用濕毛巾冷敷,用 30% 左右酒精 (或白酒沖淡一倍) 擦浴,起物理解熱作用。

抗病毒藥均對胎兒有不良影響,孕婦不宜使用,若必須使用,則應有醫(yī)生指導。消炎痛是孕婦禁忌退熱藥,阿司匹林在孕 32 周后也不宜使用。祛痰、止咳藥一般比較安全,但含碘制劑的止咳藥,孕婦不宜使用。

4、維生素

按照 FDA 的分級標準,對孕婦而言,同一種藥物(指某些藥物)可有兩個不同的危害性級別,其危害性是因為用藥的劑量不同所致,一種是常用劑量的等級,另一種是超常劑量的等級。如維生素 A,正常用量是 A 級藥物,對孕婦是安全的,孕婦維生素 A 每日用量不超過 5000U,而大劑量的維生素 A,每日劑量超過 15000U,即可致畸,而成為 X 級藥物,X 級藥物禁用于妊娠或將妊娠的婦女。大量服用維生素 D 可致胎兒高鈣血癥和智能發(fā)育遲緩。大量服用維生素 K 可引起胎兒高膽紅素血癥、核黃疸。大量服用維生素 B6 可使新生兒產生維生素 B6 依賴癥、抽搐。

五、妊娠期安全用藥原則

孕前做體格檢查,爭取在健康狀態(tài)下妊娠。

任何藥物的應用必須在醫(yī)生、藥師的指導下服用。

孕前如發(fā)現(xiàn)某種慢性疾病,用藥時要兼顧到妊娠期用藥的連續(xù)性和安全性,避免使用可能危及到胎兒的藥物。

妊娠早期 (12 周內) 盡量不用藥。

盡量避免聯(lián)合用藥。

用結論比較肯定的藥物,避免用新藥。

切忌自己隨意用藥或聽信偏方、秘方以防發(fā)生意外。

用藥時注意包裝袋上的孕婦慎用、忌用、禁用的字樣。

必須用藥時,盡量選擇對胎兒無損害或影響小的藥物。

孕婦誤服致畸或可能致畸的藥物后,應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根據妊娠時間、用藥量、用藥時間等綜合考慮是否終止妊娠。

中成藥的說明書大多比較簡單,許多說明書中未設孕婦用藥注意事項,因孕婦用藥的利弊難以權衡,應謹慎用藥,確保用藥安全。

六、正確對待

不要談藥色變,事實上,藥物致畸畢竟概率很小,產科醫(yī)生需要同時關注疾病本身對胎兒的影響與藥物對胎兒的影響。有時疾病本身對胎兒的影響更嚴重,醫(yī)生的用藥是一權衡利弊的過程,醫(yī)生和病人都應考慮疾病治療的風險與不治療的風險孰輕孰重,要增加妊娠期疾病治療的依從性,妊娠期保持愉快的心理狀態(tài)對自身和胎兒都十分重要。

總之,妊娠期用藥,絕對安全的治療藥物幾乎是沒有的,因此要避免不必要的用藥,特別是妊娠早期應盡量避免用藥。對于用藥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盡可能采取預防性措施,以減少藥物對胎兒和孕婦的危害程度。

(作者: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主任藥師 李玉珍)

編輯:

相關知識

妊娠肝病安全用藥指引
一表歸納:妊娠期安全用藥,超實用!
超實用!一表歸納妊娠期安全用藥須知
【妊娠期用藥】妊娠期如何正確用藥
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藥注意+常見用藥安全一覽表
最新指南:風濕疾病妊娠及哺乳期用藥安全
妊娠期安全用藥指南:讓寶寶在媽媽腹中“高枕無憂”!
孕期用藥要終止妊娠嗎
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關注孕期用藥安全 避免不良妊娠結局
中國預防出生缺陷日——關注孕期用藥安全?避免不良妊娠結局

網址: 妊娠用藥安全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6351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