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理健康】我對產后抑郁(癥)的補充看法和幾點應對建議

【心理健康】我對產后抑郁(癥)的補充看法和幾點應對建議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01日 20:29

我時常會想,如果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和病癥也能跟我們的軀體產生一一對應的關系,我們該會看到什么樣的景象?比如說,情緒/心境惡劣對應面部,那些被我們的心所牢牢刻印下的創(chuàng)傷代表兩臂或雙腿,等等。在我信馬由韁的幻想中,抑郁癥患者是相貌略有缺點但并不難看的人,或許重度的抑郁才會使與之對應的面部呈現(xiàn)出令人不忍目睹的猙獰與痛苦;而PTSD患者們則四肢殘缺不全,當他們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有人會因善良而移開目光,某些普普通通的人更有可能會抑制不住眼神中的好奇并要在口頭上發(fā)起傷人而不利己的議論。
其實我想說明的是,社會大眾在看待心理病患時所持的態(tài)度跟面對他人的生理缺陷時是類似的。我們不僅在閱讀社會新聞時喜歡把自己放在道德家的位置上,也傾向于在相對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多數正常人”的群體中給自己保留一點空間,哪怕心里實際上知道自己或許已有點不對勁。在這個意義上,心理疾病的“不可見性”對于眾多亟待就醫(yī)和求助的患病者成了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不像軀體障礙那樣能夠被別人一眼識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保護我們的自尊心,另一方面,我們社會中對精神疾患的“污名化”和“負面的神秘化”使得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患者的就醫(yī)、復診與遵醫(yī)囑服藥都變得困難重重。
去年十月寫了《“沉落”的母親:反思產后抑郁癥》一文之后,收到了不少反饋,使我深感其實產后抑郁這個問題比我原來所想象的更加嚴重、波及范圍更廣、成因也更復雜。那篇文章主要是從社會分析的角度談可能引發(fā)產后抑郁癥的社會因素,跟那段時間的社會新聞以及我自己思考的問題都有點關系,但由于我的本意是加入一點學術性,我認為它本身并不足以產生那么大的閱讀量。之所以會有許多反饋,我覺得只能說明這個問題現(xiàn)在太普遍、太嚴重了,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又那么容易就把它放掉了——比方說,社會上流行的“有子/女萬事足”的說法,然而更常見的情況則是一個年輕的新媽媽在手足無措中還要打起精神來照顧新生命,完全無力顧及自己的身心。
這篇文章是我——作為一個產后抑郁的親歷者以及一個未來的臨床治療師——對產后抑郁(癥)的一點所思所想和總結。隔了三四個月才來寫,是因為我需要在下筆以前慎重地思考一段時間,希望能夠真正幫到處于痛苦中的新媽媽們。
能夠引起產后抑郁情緒和抑郁癥的因素有很多,除了我在《“沉落”的母親》里提到過的社會層面的原因之外,還有眾多生理因素。例如伴隨懷孕可能發(fā)生的妊娠高血壓、糖尿病、胎盤前置、偏頭痛、尿道感染以及其他使妊娠復雜化的情況,還有臨產前孩子的胎位,諸多事先不可預見的因素都使生孩子這件事成為產婦的巨大壓力,并且是無法由他人分擔的壓力。這些隨懷孕而來的“并發(fā)”狀況在產后有可能留下后遺癥,再加上激素水平的下降和日夜哺育嬰兒的重任,一個新媽媽不僅要面對身體的疲累和創(chuàng)痛,也得應付長期的睡眠不足(可能導致神經衰弱)、身份角色的調整與荷爾蒙對情緒的沖擊。上述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引發(fā)產后抑郁。還有幾率并不十分低的孕期、孕前抑郁(比如長期沒懷上孩子造成的)及家庭矛盾、夫妻不和,生育過程對女性身心的沖擊真的是多數男人和未生育女性所難以想象的。在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和我國的廣大地區(qū)完成城市化以前,女性進入結婚生育的領域時已經通過觀察和幫助自己的母親及家族中的其他年長女性親人撫育小孩而獲取了一定的經驗,不論對生育過程還是對幼嫩的嬰兒都并不陌生。而最近十幾二十年來步入生育年齡的城市七零末和八零后們則基本上沒有這方面的“提前訓練”。所以我在這兒想強調,目前我國產婦所面臨的身心壓力完全不是夸張出來的,更不是某些人口中的“沒事找事”和“不作不死”。我甚至想說,這一壓力在我國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空前絕后的。
在提出我的應對建議之前,如下幾點有必要拿出來說一下:
一,我的建議主要針對產后及孩子出生頭兩三年間母親的抑郁情緒,如果您現(xiàn)在已被確診為產后抑郁癥,請按期看診并遵醫(yī)囑服藥。
二,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也可能出現(xiàn)心境惡劣或抑郁的癥狀,雖然不能嚴格地劃歸為“產后”抑郁,但性質類同(child-rearing related depression?),而且男性也不少。請關愛您自己以及身邊養(yǎng)育子女的親友,當他們出現(xiàn)癥狀時及時勸他們就醫(yī)。
三,我所提的建議可能只適用于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女性,尤其是所謂“文藝青年”,因為我只能針對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提出看法。
下面是我對處于抑郁中的新媽媽的建議:
一,相信醫(yī)學,相信醫(yī)生,這是最重要的。
請您在出現(xiàn)癥狀以后盡快到正規(guī)醫(yī)院的心理門診或精神科就診,如果醫(yī)生判定你需要服藥,請不要猶豫,千萬不要因拒絕醫(yī)生的結論和藥方而把輕中度的抑郁拖成重度,或把重度搞到木僵狀態(tài)。也不要輕信所有勸你別吃藥的家庭成員和熟人,據我觀察,所有勸人別吃藥的人,沒有一個是醫(yī)生或專業(yè)人士。
人們勸別人不要吃精神類藥物的原因一般有兩條:是藥三分毒,以及,精神藥品會產生依賴性。這兩條都很好反駁:如果“是藥三分毒”,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懷孕初期會去吃成分不明的保胎藥,不怕傷害到胚胎嗎?藥物當然會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并非一定是“毒”,尤其在用藥的需求大于藥物可能的傷害的情況下。第二條依賴性,說的是哪種藥?精神類藥物既不同質、也不是毒品,怎么可能個個都有依賴性?況且精神科的醫(yī)生一般都能理解患者的擔憂,至少如果你去問,他們會告訴你可能會有的副作用。而需要一輩子吃藥的依賴性,大概我眼界太窄,我還沒聽說過哪種藥會產生,我覺得人們可能把不遵醫(yī)囑自行在用量高點上停藥后產生的反應當成藥物依賴性的“證據”了。
我本人曾在產后抑郁最重的一個時期出現(xiàn)了非常嚴重的失眠,睡不著、眠淺和早醒三種情況全被我包攬了。那時我因失眠而身體瀕臨崩潰,經常在課堂上說著說著話就眼前發(fā)黑,需要緊緊扶著黑板或講臺才能不摔倒,或是感覺看不清學生的臉,他們好像跟我處于不同的時空里、中間隔了塊透明幕布。幸運的是我畢竟受過心理學專業(yè)訓練,身邊親友的“不要吃藥”理論我沒有理會。在醫(yī)生的建議下我開始服用曲唑酮,一種有強大助眠功效的抗抑郁藥物。頭幾天失眠的情況反而更嚴重,但我沒有懷疑醫(yī)生,知道身體需要適應,多堅持了兩天,藥物就見效了。服藥一年半以后我又在醫(yī)生的建議下逐漸減量,花了半年時間變成完全不用吃藥,然后睡眠仍然一點問題也沒有。這種藥對我沒有明顯的副作用,只是早晨醒來稍有頭暈感,一會兒就消失了,對比長期失眠帶來的日夜頭痛,這個“副作用”簡直什么也算不上。我不認為我的情況是個例,因為我身邊有類似經歷的國人和老外都不少。只是在國內的知乎、豆瓣等網站上,我見到很多國人宣稱(因某些跟精神疾病被污名化有關的道不明的原因而)“自行停藥”,或是剛開始吃就在藥物調整期間懷疑其功效。
另外一點,精神類藥物有自身的適應癥,所以醫(yī)生可能要試用一兩種之后才能確定哪種適合你。請您不要認為換藥說明醫(yī)生水平不夠,也請多給自己的身體和心靈一點耐心。事實上我在吃曲唑酮以前也在醫(yī)生指導下先后服用過褪黑素和Lunesta,一個月后才決定讓我服曲唑酮。
二,保留/創(chuàng)造自己的空間。
我指的空間既是實體的也是精神的。在生產后所遭遇到的身心煎熬中,擁有自己的空間對年輕女性相當重要。它讓人可以暫時離開有孩子的世界、一人獨處,尤其當一個新媽媽已經開始抑郁了,她特別需要每天自己一個人待一會兒,臉上可以沒有任何表情(對抑郁患者來說,做表情也很累),不管看書、上網還是發(fā)呆,這段時間都是有意義的。
對文藝女青年,我說的實體空間是至指一個與孩子臥室相區(qū)別開的空間,比如一間書房,對于條件有限的家庭,哪怕在客廳或門廊里辟出一個可以不受打擾的角落,也會有幫助。因為抑郁會讓人有退縮的情緒,無處可躲也就意味著沒有地方能叫人放松身心。實體空間與精神上的空間有著密切關系,喪失前者也會導致后者的失去。
記得大混剛出生后的幾個月我還在博客上寫文章,某友評論道:“你是唯一一個我朋友中沒在生孩子后博客就被孩子占滿的?!爆F(xiàn)在想來,那時的我無意中在捍衛(wèi)著自己的精神領土,可是不久我就不得不丟掉了它。因為我們在紐約東村的公寓狹小逼仄,除了家具、衣物和書,還有孩子的玩具、尿布,那幾年我付著昂貴的房租,卻不得不容忍自己的居處一直保持在凌亂狀態(tài),有自己的空間純屬做夢。我倒是在客廳里放了張小寫字桌,但它離電視機和茶幾、沙發(fā)都只有一兩尺遠,沒能形成自己的空間——我根本無法安靜地閱讀或寫作。對我這樣一個人來說,不讀書寫作不就等于沒在活著嗎?于是精神生活的喪失又反過來侵蝕身體,我在產后的抑郁期間出現(xiàn)的一些軀體癥狀,多多少少都跟精神空間的空虛有關系。搬離紐約在麻省安家時,我特意挑了整個房子里陽光最好、有淡綠色清新墻壁的房間做了自己的書房,那時我就知道自己不會再抑郁了。
要做到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家人的理解和協(xié)調。如果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專屬空間,那么其實孩子在一歲半以前,白天都會有較長的睡眠,新媽媽可以利用這些時間來享用自己的空間。
三,警惕“母乳教”,尊重自己的身心感受。
新媽媽在哺乳初期肯定會遇到很多實際操作上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求助于網絡或護士、“開奶師”,在美國的話,基本上百分之百會碰到“母乳教”,我不知道國內情況會不會好一點。所謂的“母乳教”信徒,就是狂熱信奉母乳優(yōu)于一切的人,甚至有很多離奇的說法,把母乳說得好似天上有地上無、不給孩子吃母乳就好像犯罪一樣。比如,看到過有人說母乳的成分日夜有別,晚上分泌的乳汁里含有褪黑素,能使嬰兒睡得好。我沒有查證過,但試想一下,一個因起夜喂奶而常常失眠的母親,自身身體里即缺乏褪黑素,就算分泌的乳汁里有,能有多少?
我一點也不反對母乳喂養(yǎng),可是我堅決反對在不顧母親身心健康條件的情況下一味夸大母乳的作用、誤導新媽媽。而接受了“母乳優(yōu)于一切其他選項”觀點的媽媽,會比輕松應對喂養(yǎng)問題的母親們有更大的可能性陷入產后抑郁,尤其在一部分新媽媽因體質原因本身就泌乳不足的情形下。對于這部分新媽媽,在睡眠不足、操勞嬰兒的睡眠、健康問題之外,還要面對增加奶量的壓力。有關這種壓力,我就不多說了,親歷者全都知道那是怎樣一場噩夢。美國人信奉只要多喝水就能多產奶,中國人相信,要多產奶得多喝豬蹄湯、鯽魚湯之類的營養(yǎng)高湯。我和身邊的媽媽們親身經歷證明,多喝水和多喝湯都有用,但只是在量上增加一點,并不會有質的變化,不可能將一個產奶量低的媽媽變成高產的“奶?!?。
大混出生前后,我讀了好幾本有關喂養(yǎng)嬰兒的書。在這里我特別推薦一本Tracy Hogg寫的Secrets of the Baby Whisperer。這本書目前還沒有出中文版,但是有一本根據她另一相關書籍譯成中文的《實用程序育兒法》,大家也可以參考。不同之處是,前者有相當一部分是關于新媽媽應如何照顧自己,而后者大部分講的是早期嬰兒的喂養(yǎng)。Tracy Hogg的這本英文書,是我唯一明確看到告訴讀者說母乳喂養(yǎng)方式并不適合所有人、鼓勵讀者進行多元選擇的。
實際上除了“母乳教”以外,女性在生育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陷阱”還有很多,例如生產方式的選擇(順產還是剖腹)、嬰兒喂養(yǎng)的主導權能否掌握在母親手里,等等,它們都有可能成為壓在新媽媽情緒上的重負。
四,多出門,多曬太陽,在不妨害家庭財政的情況下適度放縱購買欲望。
多出門是為了暫離孩子和家政,曬太陽也能有助于情緒的調節(jié)。在我產后測出抑郁傾向時,婦科醫(yī)生曾推薦我先自己“照燈”,因為紐約的冬天陽光少。我買了一個light box,但發(fā)現(xiàn)它發(fā)出的是那種老式燈管的熒光,我有偏頭痛,越照頭越疼,用了幾次就不用了。然后我又想辦法創(chuàng)造條件多去旅游,主要是寒假和春假里一個人去南方的海濱城市,兩年間我去了四次佛羅里達。
買東西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能明白購買行為的“治療”功效。但一定得適度,否則也會變成病態(tài)的強迫行為,或是造成更強烈的空虛感。
五,如果您本身沒有宗教信仰,請不要在抑郁時進入宗教領域,尤其請不要學佛。
抑郁中的人相對脆弱,很容易受到宗教宣傳和宗教智慧的吸引。我本人是佛教徒,而且我確信從事某些宗教活動——比如拜佛和念誦《大悲咒》、《楞嚴咒》等——是可以幫助治愈不太嚴重的心理疾患的。我在大混出生后才開始正式學佛,也就是說,我的學佛歷程初期跟我的產后抑郁重合了。不過,這是我很久以后才意識到的,對我來說,這就好像是兩個領域,在身臨其中時,我從沒想過它們之間可以發(fā)生什么相互作用。后來我認識了一些因產后抑郁而轉向佛法的女性,并不是說學佛對她們沒用,而是我覺得,如果沒有最初的那一念,也許她們的宗教道路能走得更順暢。
關于這一點,我想多說一些話,盡到學佛者的些微責任。我反對抑郁癥患者學佛(接觸宗教)的理由是:
1.在抑郁的心境中開始學佛,會影響人的判斷力,接觸到的不一定是正信,而有很大可能是為了宗教的所謂“功效”而偏聽偏信。實際上,如果沒有抑郁,這樣的人可能一輩子不會去主動接觸佛教。我覺得不必勉強,更不必落入某些“大師”的邪道而失掉我們本心中的慧根。宗教信仰是一件嚴肅的事,尤其大乘佛法本是要證空性、走菩提道,就算真心想信,也請先就醫(yī),宗教可能會幫助有信仰的人加速痊愈,但不可能讓信愿不堅純的人自動祛病。
2.學佛道路上有時會遇到一些“考驗”,而抑郁患者因為很難有強大的體力和堅強的信心,再加上不一定每個人都有很好的助緣,很容易中途放棄,甚至懷疑佛法、口出謗語。我在開始學佛的頭一兩年,都是一誦經就頭痛、一拜佛就感覺要暈倒。雖然因身體狀況暫停過“修學”,但我從來沒懷疑過佛法,這是由于我身邊總有道場和同修在有形無形中“拉扯”著我。我的這些學佛“癥狀”直到受了菩薩戒以后才徹底消失。
關于抑郁癥,尤其是產后抑郁(癥),可以說的還有很多。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的媒體,我們的鄰里,我們的家庭內部,都談論得太少太少了。最近有個剛剛從產后抑郁中掙脫出來的朋友問我:為什么以前從來沒聽說生育孩子是這么艱難的一件事?為什么產后的抑郁這么容易就發(fā)生了?
這兩個問題,都可以有很豐富的解答。我期待全社會都能關心年輕的新媽媽們,不光是大城市里的,也更需要關注那些沒有能力以言詞來表達的、生活在貧窮地區(qū)的年輕母親們,所有以她們的血肉和心靈為我們的社會創(chuàng)造、哺育下一代的女性。
李沁云
2016年2月12日寫于器堂樓上

相關知識

產后抑郁癥,關注新媽媽的心理健康,如何識別和應對產后抑郁
產后抑郁癥應對策略
心理調適:應對產后抑郁的方式
產后媽媽如何應對抑郁癥
產后抑郁癥的心理調適
關于對關注孕產婦心理健康 預防產后抑郁的建議提案的回復
班輝:產科心理健康:孕期焦慮與產后抑郁的科學應對
抑郁癥的營養(yǎng)飲食療法:對抗抑郁,你需要補充這7大營養(yǎng)!
產后抑郁癥如何自我心理調適?
抑郁癥:聊聊做飯對抑郁癥康復的心理轉變

網址: 【心理健康】我對產后抑郁(癥)的補充看法和幾點應對建議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9328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