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素食
素食,不等于素齋,并不為佛教所獨有,但中國的素食文化與佛門有其深厚的淵源。
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漢地已有素食之風,《黃帝內經》等醫(yī)書中即記載古人“養(yǎng)、助、益、充”的飲食觀念,提倡“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并視素食為一種美德;老莊清靜無為的哲學思想,也提倡寡欲養(yǎng)生型的飲食觀。很多隱逸的文人志士,崇尚自然,認為吃肉使人氣濁,吃素使人氣清,因而追求清氣,奉行素食原則。
原始佛教并沒有規(guī)定僧人吃素,而是隨緣隨化,因此律儀中并沒有禁止食魚肉的戒條,所以今天的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的僧人以及北傳中的日本僧人都允許吃魚肉。佛教在傳入中國的初期,也還來不及形成中國特色,漢地僧人食素是在1400多年以前,由南朝的梁武帝蕭衍首先提出,所以素食是漢傳佛教僧人特有的規(guī)定。
梁武帝蕭衍虔信佛教,曾三度以身舍佛。因其對佛教經典熟稔于心,根據佛經“戒殺生”的規(guī)定,于天監(jiān)十年,即公元511年,梁武帝寫了4篇《斷酒肉文》,并在皇宮“鳳莊門”集僧尼1000余眾,宣唱此文。此文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張,并以“王法治問”的強制措施嚴加管制,從而形成漢地僧人吃素的制度,并一直堅持至今。同時,梁武帝還提倡臣民吃素,并規(guī)定祭祀天地神明祖宗的供品,不準用三牲豬頭,而改成面粉做的犧牲品。自梁武帝規(guī)定僧人吃素之后,佛教倡導素食可謂最力,很多大乘佛教經典明文規(guī)定不得食一切眾生之肉,并以因果報應、三世輪回觀點論證食肉之過失,因此素食便結下了源遠流長的佛緣。
過去,素食常常與持齋念佛聯系在一起,佛門凈素是素食的主流;但近年來,健康、環(huán)保、慈悲、和平理念的推廣,使得民間素食成為時尚,甚至成為個人品位高雅、現代意識濃郁和一個城市文明進步的標志。
我國傳統(tǒng)素食大致可分為4類,即:
佛素,寺廟里的素齋,注重本色清淡、善巧方便;
道素,講究陰陽五行、清純性真;
宮素,以素托葷、富貴典雅;
民素,多為時令野菜、單純樸實。
佛素為凈素,也就是全素、純素,講究素料、素名、素形、素味。佛素戒葷腥,“葷”指的是蔥、蒜、韭菜等,“腥”是指有生命的雞鴨魚肉、蝦、蛋等。佛經中葷字不讀hun,而讀成xun,是“熏”的意思,指氣味熏人的蔬菜,“葷乃蔬菜之臭者”?!惰缶W經》云:“若佛子不得食五辛。大蒜、蔥、慈蔥、蘭蔥、興渠是五辛”,“葷”即指此5種蔬菜。佛教認為吃了葷,耗散人氣,有損精誠,難以通于神明,而且在為他人講經說法之時會有口氣,所以禁食。
素食的原料,過去以青菜、豆腐為主;現在已發(fā)展為大豆蛋白、小麥蛋白、魔芋、菌類以及海藻提取物等。素食者主要吃的是谷物、豆類、蔬菜、水果、干果及種子。
相關知識
佛教文化的美食觀——導向身心健康與智慧解脫的佛教食文化
素食文化
道堅法師: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文化及佛教養(yǎng)生之道
近代漢傳佛教素食運動的內在訴求及影響
佛教飲食中的三德與六味
素食文化:推廣素食文化 素食主義者的獨白
佛教:阿彌陀佛的來歷,為何要念此佛,為何十方諸佛都稱贊此佛
感受中醫(yī)藥文化魅力!佛山中醫(yī)藥文化館體驗活動再開啟
推動全面從嚴治教 促進佛教健康傳承
佛教怎樣對待獻血
網址: 佛教文化——素食 http://www.u1s5d6.cn/newsview693588.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