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艾瑞克森用問話或有趣的綜合語境(例如,理想情況下,處理患者問題的可能性)吸引和聚焦了患者的注意力,他就會接著采用很多旨在弱化意識定勢的方法。這時,我們的意思并不是說,就進入睡眠而言,存在某種意識的喪失;我們不是在用睡眠情形混淆催眠。在催眠中,患者的注意焦點減少到僅有的幾處內(nèi)部現(xiàn)實;意識心理已經(jīng)被吸引和聚焦到一個相對狹窄的注意框架中,而不是像在我們平常意識更典型的一般現(xiàn)實定向中那樣,散布在一個廣闊的區(qū)域里。當被吸引和聚焦在如此狹窄的框架中時,意識心理處于某種不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它可以通過轉移、變換或相對容易的繞道而得到“弱化”。
艾瑞克森認為臨床誘導的目的應該是聚焦注意于患者內(nèi)部,并改變個體的某些習慣運行模式。由于患者平常參考框架的限制,他們平時的日常意識不能處理某些內(nèi)外部的現(xiàn)實情況,這樣,他們便認為他們有了“問題”。于是,弱化患者平時的日常意識,就成了一種弱化他們某些方面?zhèn)€人限制的方法,它是一種消除個體習慣反應模式自動化的方法,這樣,解離和許多與之相伴的經(jīng)典催眠現(xiàn)象(例如,年齡退行、遺忘、感知覺扭曲、類僵,等等。)可以以一種完全自動的方式,經(jīng)常被呈現(xiàn)出來。弱化個體平常清醒模式的限制,便打開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為尋求個體內(nèi)部的創(chuàng)造性解決方案,新的聯(lián)結組合和心智能力可以不斷得以形成。
艾瑞克森弱化意識定勢的方法非常巧妙并到處滲透,他采用某種方式,使他的這些方法由實際誘導過程和暗示交織而成,這樣,即使有人研究他話語的文字記錄,它們一般也難以被認出。為了讓它們更清晰可見,我們已在表1中列示了誘導和暗示的微觀心理動力,像是:(1)吸引注意力;(2)弱化意識定勢;(3)無意識搜索;(4)無意識加工;(5)催眠性反應。我們也列舉了艾瑞克森助長每個步驟的方法。這些方法的大多數(shù)在本書中得到了說明,并且在其他地方有更詳細的討論。出于分析的目的,盡管我們可能在表1中把這些過程列示為按順序排列的幾個階段,但它們通常是作為一個同時發(fā)生的過程在發(fā)揮作用。因此,為了把這些過程從以前所概述的誘導和中介變量更寬泛的心理動力中區(qū)分開,我們把我們的這一種命名為“微觀心理動力”。當我們成功吸引了注意力,我們自動把注意焦點窄化到個體平常參考框架易被弱化的薄弱之外。此時,便會出現(xiàn)一種無意識層面自動搜索,去尋找新的聯(lián)結,能夠通過無意識進程的累積效應,重新構建更牢固的參考框架。所以,表1中的順序和標題有一定程度的任意性,我們在標題下面分配一些艾瑞克森所用的方法。我們可以從一個有趣的故事或雙關語開始,也可以從一種震驚、驚奇或某種正式的催眠誘導開始。但是,一旦前三列中的情況被治療師啟動起來,患者自己獨特的無意識心理動力便會自動地執(zhí)行后兩列中的過程。
大量最令人感興趣的艾瑞克森式助長催眠反應的方法被列示在表1的第3項中。所有這些方法都是為了引發(fā)一種無意識層面的搜索。典故、雙關、隱喻、隱含式暗示等,通常都會立刻被意識領會到。一個人在“得到”一個笑話之前,會有短暫的延遲,在某種程度上,那就是這個笑話的味道所在。在那種延遲期間,在無意識層面(第4項)明顯有一個搜索和加工過程,它們最終加到一起,向意識提供新的感覺資料,這樣它才能形成笑話。第3項所列的所有方法都是溝通的策略,它們開啟一種搜索,去尋找新的聯(lián)結組合和心理過程,使它們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催眠狀態(tài)中給意識提供有用的結果。第2和第3列所列的催眠形式也是艾瑞克森間接暗示途徑法的精華。對這些途徑的研究可被視為語用論科學——符號和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系——的一個貢獻。艾瑞克森喚起催眠反應,依靠的就是對這種溝通形式的熟練運用,而不是暗示性亢進本身。
當艾瑞克森把治療性催眠當作一種特殊狀態(tài)(減少注意焦點)來進行考慮時,他并不認為暗示性亢進是這種催眠的必要特征,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就是說,那僅僅是因為患者在體驗催眠,它并不意味著他們將要接受和執(zhí)行治療師的直接暗示。這是造成催眠治療失敗的一個重要錯覺,過去,它已經(jīng)使很多臨床工作者感到挫敗和灰心,并且也肯定妨礙過在實驗室中對催眠所進行的科學碳素。治療性催眠是一種特殊狀態(tài),它增進了咨訪關系,并把患者的注意力聚焦于幾處內(nèi)部現(xiàn)實上,催眠并不能確保對暗示的接受。艾瑞克森依靠第3列所列示的溝通策略,在某個方向上喚起、動員和調(diào)動患者的聯(lián)結過程和心智能力,以便不時地達到某個治療性目標。他認為,催眠性暗示實際上是這樣一個過程,它以超出其平常自我控制范圍的方式,引發(fā)和利用患者自己的心理過程。如果能夠發(fā)現(xiàn),無論一個特定患者已經(jīng)具有的、可被動員、泛化、置換和變形以實現(xiàn)特定“催眠性”現(xiàn)象和治療目標的聯(lián)結和心智能力是什么,其他治療師和研究者也能經(jīng)由仔細地利用它們而產(chǎn)生更可靠的效果,那么,這種催眠暗示的利用理論便可以得到驗證。
表1催眠誘導和暗示的微觀心理動力
(1)吸引注意力
1.刺激、有趣、迷人的故事。
2.標準的視覺固定
3.手勢法
4.想象和可視化途徑
5.手的漂浮。
6.放松及各種形式的內(nèi)部感覺、知覺或情感體驗。等等。
(2)弱化意識定勢
1.震驚、驚奇、不切實際和非同尋常的事。
2.轉變參考框架,消除懷疑、阻抗和障礙。
3.轉移注意。
4.解離和失衡。
5.認知超載。
6.混亂、非邏輯推論。
7.悖論。
8.制約和雙重制約。
9.聲音動力特征等方面的條件反射。
10.建構的遺忘。
11.不做、不知道。
12.失能、否定、懷疑。等等。
(3)無意識搜索
1.典故、雙關、笑話。
2.隱喻、類比、民間語言。
3.隱含式暗示。
4.隱含式指令。
5.意念動力信號。
6.開啟探索定勢的話語。
7.需要無意識探索的問題和任務。
8.伴隨治療師期望態(tài)度的停頓。
9.開放式暗示。
10.涵蓋了一類反應所有可能性。
11.復合語句。
12.文本間暗示線索和暗示。等等。
(4)無意識加工
1.總結:
a)散布其間暗示。
b)字面上的聯(lián)結。
c)個別的聯(lián)結。
d)多義詞。
2.自動的感知覺過程。3.弗洛伊德的初級心理過程。4.人格防御機制。5.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等等。
(5)催眠性反應
“體驗為催眠性的或完全由它自己發(fā)生的內(nèi)容全新的行為反應。”
在治療性催眠情境中,對無意識過程的成功利用引起某種自發(fā)的反應,患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他們自己面臨某種新的感覺資料或反應(第5項)。但是,這種相同的情境明顯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在注意力被某個問題,或某種令人吃驚的、非同尋常的體驗,或任何能夠抓住患者興趣的事情鎖定的任何時間里。在這種時刻,人們體驗到平時的日?;秀?,他們往往目不轉睛(朝向右方還是左方取決于大腦兩半球哪個占優(yōu)勢并呈現(xiàn)“出神”或“茫然”的表情;他們的眼睛實際上也可能閉上;他們的身體常常靜止不動(某種類僵形式),某些反射活動(如:吞咽、呼吸)會慢下來,這時的被試似乎對所處情境出現(xiàn)了暫時性遺忘,直到他們在無意識層面完成他們對新的觀念,反應或?qū)⒅亟ㄆ淦匠,F(xiàn)實定向的參考框架的內(nèi)部探索。我們假設,在日常生活中,意識是一種連續(xù)狀態(tài),它在平常的現(xiàn)實定向和表1所列的暫時的微動力催眠之間不斷地流動變化。實際上,訓練有素的催眠治療師能夠深刻地意識到這些心理動力及其反應表現(xiàn)。催眠體驗和催眠治療只是延伸和利用了這些平時的心理過程。意識的變動狀態(tài)——此時,注意力被吸引,其結果是,在藥物、感覺剝奪、冥想,生物反饋或諸如此類手段的幫助下,狹窄的參考框架被打碎、替換或改變——在本質(zhì)上遵從同樣的模式,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重點。這樣,我們可以把表1看作某種通用范式,可用來理解變動意識狀態(tài)的起源和微觀心理動力過程及其對反應的影響。
類比、雙關和隱喻的練習
1.創(chuàng)作讓意識心理感興趣并能吸引其注意的類比和隱喻,同時激活無意識運行的習慣模式,使之可被用于助長所有經(jīng)典催眠現(xiàn)象。
2.針對某一特定患者的問題,設計治療方法時,利用包含以下內(nèi)容的雙關、類比、隱喻和民間語言:
a.一個直接要求,符合個體的長遠利益。
b.經(jīng)由患者內(nèi)心可以助長治療性目標的習慣聯(lián)結運行模式直接激活。
要注意的是,這種類比在或不在催眠狀態(tài)中都是有效的。當然,在催眠狀態(tài)中,類比可被認為是助長期望反應的特殊工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