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華西最新:肚子大、手臂粗的“蘋果型身材”,患癡呆和帕金森的風險增13

華西最新:肚子大、手臂粗的“蘋果型身材”,患癡呆和帕金森的風險增13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18:20

原創(chuàng) Swagpp 梅斯醫(yī)學

人還沒到中年,“啤酒肚”“大肚腩”卻先找上門來。不少打工“牛馬”自嘲道:工作多年,工資是一點沒漲,但肚子上的肉肉倒是長了不少。上班肚子確實是會變大的,不然怎么能“撐”得下那么多委屈呢?

單從身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來看,有些人并未達到超重或者肥胖標準,但奇怪的是,這“小肚小肚”卻一直在。這種現(xiàn)象可稱為「腹型肥胖」。

腹型肥胖,又稱向心性肥胖,泛指囤積在腰間的脂肪組織,典型表現(xiàn)就是肚子大。一般來說,男性腰圍超過90cm,女性腰圍超過85cm,就可稱作腹型肥胖。事實上,除了肉眼可見的“游泳圈”(即皮下脂肪)之外,腹型肥胖的另一組成部分便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內(nèi)臟脂肪,隱藏在肝臟、胰臟、腸系膜等周圍。

可千萬別小瞧了“將軍肚”,腹部肥胖帶來的健康危害是巨大的!

先前,柳葉刀子刊曾刊登過一項涵蓋近萬名亞洲受試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無獨有偶。近日,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的研究團隊再一次證實了“蘋果型身材”的弊端。研究者對超41萬人進行9.1年的隨訪之后發(fā)現(xiàn),腹部肥胖或者手臂肥胖的人罹患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風險會更高,包括阿爾茨海默癥和帕金森,患病風險將升高13-18%;而在這一關聯(lián)中起到中介作用的是心血管疾病。

https://doi.org/10.1212/WNL.0000000000209659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醫(yī)學上,人們更多地以BMI來定義肥胖。但正如前文所述,BMI無法說明一切問題,有些BMI正常的人依然有著較高的健康風險。

事實上,在最初建立BMI的時候,并沒有基于多樣化人群,所以“如何利用BMI來準確分類”成為值得思考的問題。同時,由于BMI沒有考慮到身體成分的變化,無法區(qū)分肌肉和脂肪,所以會將一些肌肉發(fā)達的人誤以為是脂肪過多。

并不“完美”的BMI,使得某些研究中會出現(xiàn)“肥胖悖論”的現(xiàn)象。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在某些研究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肥胖竟然與更低的全因癡呆癥和帕金森風險有關。越胖的人越不容易出現(xiàn)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這樣的結(jié)論很顯然有悖常理。而之所以會出現(xiàn)“肥胖悖論”的現(xiàn)象,很有可能是因為先前的研究中僅使用BMI來定義肥胖。

因此,當分析肥胖與疾病風險之間關系的時候,不能將眼光局限于BMI,而應當考慮到脂肪、肌肉和骨骼等不同身體成分之間復雜的相互作用。

本研究中,研究者首先使用身體成分分析儀測量了參與者的全身和區(qū)域(即手臂、腿部和軀干)的脂肪量和瘦體重,此外還測量了身高、腰圍、臀圍、握力、骨密度等,共計28個項目。

緊接著,基于這28個測量項目,研究者規(guī)定了7種重要的身體成分模式,分別是:肥瘦質(zhì)量比(表示相對于瘦體重的脂肪質(zhì)量)、瘦體重、中心性肥胖、肌肉力量、骨密度、腿部為主的脂肪分布(強調(diào)脂肪主要分布在腿部而非軀干)和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脂肪主要分布在手臂,而瘦體重主要在腿部而非手臂和軀干)。

身體成分單項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系

根據(jù)收集到的基線特征,研究者確認了受試者的7種身體成分模式的暴露程度,并將他們劃分為低、中、高三類。

對納入研究的412,691名受試者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除了以“肌肉力量”為特征的模式以外,其他6種模式的暴露程度越高,意味著參與者有著越高的體重指數(shù)。

此外,在“肥瘦質(zhì)量比”“瘦體重”“中心性肥胖”和“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的模式中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受試者,具有較高的腹部脂肪比和肌肉脂肪浸潤;而在“肌肉力量”和“腿部為主的脂肪分布”模式中,則觀察到了相反的趨勢。

9.1年隨訪之后,共記錄到8224例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包括6274例原發(fā)性和1194例血管性。

對7種身體構成模式進行連續(xù)變量分析發(fā)現(xiàn),與低暴露水平相比,中等水平的“肥瘦質(zhì)量比”、中至高水平的“肌肉力量”、高水平的“骨密度”、中等水平的“腿部為主的脂肪分布”模式的暴露情況,罹患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風險更低,分別降低了8%、19-26%、6%和6%。

相反,較高暴露水平的“中心性肥胖”,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病率升高13%有關;與之類似,較高暴露水平的“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也會導致該疾病的發(fā)生風險上升18%。

換句話說,容易出現(xiàn)“大肚腩”和“手臂粗”的蘋果形身材的人,出現(xiàn)神經(jīng)性退行性疾病的風險也會更高。相反,愛在臀部和大腿上囤積脂肪的梨形身材的優(yōu)勢便體現(xiàn)了出來,事實上,“腿部為主的脂肪分布”存在潛在的保護作用,甚至能防止重要器官的異位脂肪沉積,增強胰島素敏感性,并減少炎癥的發(fā)生。

7種身體構成模式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系

進一步的大腦衰老生物標志物分析則更能說明問題。研究者觀察到,“中心性肥胖”和“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模式,與更高程度的腦萎縮和腦小血管?。╟SVD)相關生物標志物呈正相關,而“肌肉力量”則與這兩個指標呈負相關,再一次證實了腹部和手臂肥胖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之間的息息相關。

而這一關聯(lián)中的“始作俑者”,還要數(shù)心血管疾病。綜合中介效應分析顯示,心血管疾病在“中心性肥胖”“肌肉力量”“骨密度”“腿部為主的脂肪分布”“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模式的關聯(lián)中存在顯著的中介效應。而在各種心血管疾病中,腦血管疾病的中介效應比例最高,大約在8.9%-28.9%。

研究者解釋道,異位脂肪沉積與脂肪和肌肉組織的功能障礙、胰島素信號傳導障礙和促炎細胞因子的釋放有關,最終會導致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而以往研究證據(jù)表明,血管內(nèi)皮功能障礙可能是血管疾病和原發(fā)性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發(fā)病機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心血管疾病會在這些身體成分模式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之間的關聯(lián)中起到中介作用。

心血管疾病的中介效應

綜上所述,身體成分模式中,高水平的“中心性肥胖”和“手臂為主的脂肪分布”與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的發(fā)生以及大腦的衰老呈正相關,而“肌肉力量”則呈負相關;而這一關聯(lián)部分由心血管疾病介導。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會觀察到,有些BMI仍處于“正?!狈秶娜耍瑓s有著“不正?!钡拇蠖请?。因此,當人們在討論肥胖及其誘導的一系列健康問題的時候,只關注BMI會導致“路走窄了”。

這項研究也給了人們一劑警示——沒必要一味地追求“體重秤上的數(shù)字”,而應更多地關注身體成分的分布情況,有針對性地調(diào)節(jié)肌肉和脂肪分布,比如:加強軀干和手臂的阻力訓練,從而達到減少區(qū)域脂肪,促進健康的肌肉發(fā)育,這會比單純地控制體重更有用。

參考資料:

[1]Xu S, Wen S, Yang Y, He J, Yang H, Qu Y, Zeng Y, Zhu J, Fang F, Song H. Association Between Body Composition Pattern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in the UK Biobank. Neurology. 2024 Aug 27;103(4):e20965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209659. Epub 2024 Jul 24. PMID: 39047204.

撰文 | Swagpp

編輯 | Swagpp

● ● ● 版權說明:梅斯醫(yī)學(MedSci)是國內(nèi)領先的醫(yī)學科研與學術服務平臺,致力于醫(yī)療質(zhì)量的改進,為臨床實踐提供智慧、精準的決策支持,讓醫(yī)生與患者受益。歡迎個人轉(zhuǎn)發(fā)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jīng)授權以任何形式轉(zhuǎn)載至其他平臺。

閱讀原文

相關知識

帕金森患者的飲食管理
川大華西最新研究,這種常見的維生素,每天每多吃10毫克,帕金森風險降低23%
健康飲食,增加鍛煉:降低癡呆癥風險的全球新指南
帕金森病患者的飲食建議
身體虛弱,帕金森病風險升高87%!分析31萬人新研究這樣說…
瑜伽之旅:原發(fā)型帕金森病患者的身心和諧之道
老年癡呆類藥物副作用
帕金森病患者的功能康復鍛煉
Nature子刊:郁金泰團隊揭示肥胖增加多種大腦相關疾病風險
盤點那些很像帕金森的疑難雜癥

網(wǎng)址: 華西最新:肚子大、手臂粗的“蘋果型身材”,患癡呆和帕金森的風險增13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7073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