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心理健康】失眠,不妨嘗試心理治療

【心理健康】失眠,不妨嘗試心理治療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5日 01:50

失眠,不妨嘗試心理治療

失眠是最普遍的健康問題之一,也是最常見的睡眠障礙之一。失眠障礙通常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維持困難,或者過早覺醒,而且伴隨著白天的疲乏等身體的不適。失眠的患者會對自己的睡眠表示不滿。大概有1/3的成年人經(jīng)歷過急性失眠,然而其中10%-22%的人卻會遭受慢性而且嚴重的睡眠困擾。

那么,什么樣的情況就叫慢性的失眠了呢?

一般來講,上述失眠障礙的困擾持續(xù)3個月以上,并且每周發(fā)生不少于3次,就屬于慢性失眠了。

下面舉個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例子,大家就更明白了。

馬先生和牛小姐夫婦在同一個公司工作,都是很認真的人,特別愛操心。3個月前因公司項目多、壓力大,大家經(jīng)常開夜車、喝咖啡提神、加班猛吃宵夜、緊張焦慮,結果倆人都急性失眠了。項目完成后,馬先生通過鍛煉身體,調節(jié)情緒等很快恢復以前的睡眠。但同樣失眠的牛小姐采取的策略與他不同,開始早一點上床,醒后經(jīng)常在床上等著睡覺,逐漸形成了慢性失眠,即使工作輕松,生活無憂,還是要天天擔心自己夜里睡不著。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馬先生和牛小姐都失眠了?為什么馬先生的失眠能自愈?而牛小姐卻成為慢性失眠患者?

? 人為什么會失眠?

其實失眠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簡單,需要三種因素共同合作才能形成。這三種因素是:易感因素、誘發(fā)因素和維持因素。

1.易感因素;時刻準備著成為失眠患者。

比如遺傳、易失眠的生理缺陷等生物因素;或者像馬先生他們一樣,周圍環(huán)境壓力大,有愛操心、做事情太認真等性格特點。

2.誘發(fā)因素;正式成為失眠患者。

比如服用咖啡、某些藥物,照顧小孩、倒班、生活不規(guī)律等生物環(huán)境因素,更常見的是情緒因素:吵架、受委屈、有煩惱、壓抑等。

易感因素 + 誘發(fā)因素 = 急性失眠

3.維持因素;形成慢性失眠的原因。

大部分人會自行恢復正常睡眠,就像感冒不治療也會好??蔀槭裁瓷衔闹械呐P〗銜L期失眠呢?

因為牛小姐比馬先生多了失眠維持因素,而形成這些因素的初衷,恰恰是為了補救原本的失眠:

? 早一點上床;

? 半夜早醒繼續(xù)躺在床上迷糊;

? 早上醒后懶床;

? 白天睡午覺;

? 清醒地躺下、胡思亂想、擔心自己睡不著。

以上這些補救措施的共同點是:在床時間過多、在臥室中與睡眠無關的行為增多。從而,睡眠刺激失效了:臥室和床等等并不能促進睡眠了。

急性失眠 + 維持因素 = 慢性失眠

因此,治好失眠的關鍵是去掉維持因素,建立新的睡眠模式。

失眠的認知行為治療

目前世界范圍內(nèi),治療失眠有多種方法,如藥物治療、認知行為療法、放松訓練、氣功、瑜伽等,美國醫(yī)師協(xié)會在2016年5月把認知行為療法列入內(nèi)科學年鑒做為慢性失眠的首選治療,此療法重點在于睡眠行為的調整,即刺激控制療法和睡眠限制療法。

1、刺激控制療法

即為了加強床/臥室/就寢時間與快速而穩(wěn)定的睡眠之間的聯(lián)系而限制了清醒時躺在床上的時間和待在臥室或床上的行為。

基本要求如下:

2、睡眠限制療:法即通過減少在床時間至平均總睡眠時間來提高睡眠質量和能力的一種方法。睡眠能力用有效睡眠時間(即實際睡著的時間)來計算,而睡眠質量用睡眠效率(即有效睡眠時間除以在床時間)。

如何做呢?

根據(jù)睡眠能力設定:

起床時間 + 固定的上床時間

那怎么計算呢?

睡眠效率 = 有效睡眠時間 / 在床時間

舉個例子,小賈晚上12點上床,過了一個小時才能入睡,中間醒了一個小時但是其中離床了半個小時,早上7點醒,8點起床。

那么,他的在床時間是:

8(上床到起床的時間)- 0.5(離床時間)= 7.5 小時

有效睡眠時間是:

6(入睡到最后醒來的時間)- 0.5(床上醒著的時間)= 5.5 小時

因此他的睡眠效率是:

5.5 (有效睡眠) / 7.5(在床時間) = 0.73 = 73%

簡單吧!

案例說明:

李先生已經(jīng)失眠了二十多年了,原來因為家庭矛盾開始失眠,事情過去了那么多年也沒有恢復原來的睡眠,反而越來越嚴重。吃上西藥和中藥,李先生會暫時睡得好一點,但無法徹底根治。

通過他的認知行為治療師的引導,李先生發(fā)現(xiàn)自己有各種不良習慣,即沒有困意也會讓自己上床,喜歡在床上琢磨問題,早上懶床等等。李先生積極配合,進行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療法,他的睡眠質量逐步改善,并且把一切藥物拋棄了。

治療兩個月以后,李先生非常高興,睡眠已經(jīng)有很大的改善,并且學會了如何調整自己的睡眠,相信以后再也不會失眠了。

除了刺激控制和睡眠限制這兩種方法以外,尚有認知療法、睡眠衛(wèi)生教育、放松訓練等認知和行為的方法。

北京市精神衛(wèi)生保健所摘編 《心理與健康》王健原創(chuàng)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原標題:《【心理健康】失眠,不妨嘗試心理治療》

相關知識

嘗試“心理減肥” 2
嘗試“心理減肥”
[心理咨詢]嘗試“心理減肥”
治療失眠試試這幾招
分心木治療失眠
睡眠與心理健康——睡眠質量對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
核桃分心木?可以治療失眠?
心理健康疏導
孕婦失眠的心理療法
心理療法

網(wǎng)址: 【心理健康】失眠,不妨嘗試心理治療 http://www.u1s5d6.cn/newsview53173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