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國古代文學審美觀念發(fā)生與流變述略(陳良運)

中國古代文學審美觀念發(fā)生與流變述略(陳良運)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7日 18:07

《易經(jīng)》中與后來文學觀念有關的字是“觀”、“咸”(感),還有與語言有關的“言有序”(《艮》)?!坝^”言觀禮儀,“觀國之光”、“觀我生”;“咸”言男女相互吸引、親熱而示“取女吉”;“言有序”即言有條理之義。有了《易經(jīng)》的啟發(fā),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的《易傳》,由“觀”而有“感”,“感”而動“情”,“感”與“情”的關系明確了(“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圣人“立象以盡意”,“象”與“意”的關系也確定了;“言不盡意”、“旨遠辭文”、“精義入神”等等,皆借對《易》之卦象、卦辭的闡釋而一一標舉,筆者在《周易與中國文學 內(nèi)篇》有較詳細論述,此不贅言。

《尚書》中的《洪范》,是周朝之初有關治國之策的文獻。其“洪范九疇”之二“敬用五事”、之六的“乂用三德”便含有后來文學觀念的種子?!拔迨隆奔础耙辉幻?,二曰言,三曰視,四曰明,五曰思?!薄把浴迸c“文”相關,“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視”與“明”都與審美活動及效果相關;而“思”,后來涉及文學創(chuàng)作的“苦思”、“精思”、“神思”等無不由此?!叭隆奔础耙辉徽保粍偪?,三曰柔克。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后在《易傳》中是直接轉化為“陽剛”與“陰柔”兩種言及人性、物性的初始話語,距作為文學“體性”之語尚為遙遠。

《左傳》與《國語》中,可轉化為文學觀念的語詞就難以盡舉,其顯而易見者如屬于創(chuàng)作觀念的“賦”(如《左傳 隱公元年》的“公入賦”、“姜出而賦”),屬于接受觀念的“斷章取義,余取所求”;而《襄公二十七年》“鄭伯享趙孟垂隴之宴”趙孟所說“《詩》以言志”導致“詩言志”,這一流傳千古的觀念誕生!后來被為作為評價詩文最基本的審美觀念的“文質(zhì)彬彬”,孔子本來用以描述“君子”的修養(yǎng)與風度;據(jù)《國語 晉語》記載,孔子出生前71年,晉國一個旅店老板就已言及:“身為情,成于中;言,身之文也。言文而發(fā)之,合而后行,離則有釁?!彼贿^是以“情”為“質(zhì)”。“文質(zhì)”、“情質(zhì)”(后者出現(xiàn)于屈原的《惜誦》)的潛伏期,不可謂不遠矣!

“《詩》三百”有若干關于創(chuàng)作的觀念(如“刺”、“大諫”等),圍繞《詩》有大量的接受觀念,都沒有明確的審美意識?!吨芏Y》中初見的“六詩”說,東漢鄭玄還將“賦”、“比”、“興”解釋為與“今之政教善惡”相關。同樣,孔子的“興”、“觀”“群”、“怨”說,亦作為發(fā)揮《詩》的功利效應而言,漢朝經(jīng)學家解釋為“觀風俗之盛衰”、“群居相切磋”、“怨刺上政”。孟子對《詩》接受如“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說及對于《詩》之“怨”所作的解釋等等,是中國文藝社會學批評之始,而非接受美學?!拔膶W”一詞,《論語》云“文學,子游子夏”,《墨子 非命》云“凡出言談,由文學之道也”,《荀子 大略》云“人之于文學也,猶玉之琢磨也”等等,皆非“美文”之學;而《老子》所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之“美言”,似可與“美文”相通,與現(xiàn)代“文學”觀念銜接,但必須對“不信”作現(xiàn)代闡釋(如“虛構”)方可說得通。

從屈原始到建安之前,文學審美觀念進入發(fā)育期,選擇幾個重要觀念略作考察:

(一)“情”,《詩》只言“心”不言“情”,《論語》、《左傳》、《孟子》、《易傳》中皆有“情”字,但大量作“真實情況”解,與“偽”相對?!肚f子》強調(diào)“情”的本義即“真”,開始關涉到人的自然性情;荀子將“情”進一步歸位到人的生理與心理范疇:“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zhì)也;欲者,情之應也?!庇终f“性之好、惡、喜、怒、哀、樂謂之情?!保ā墩罚稑酚洝窂囊魳方嵌葘ⅰ扒椤钡陌l(fā)生與對外界之“感”聯(lián)系起來,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惡形焉?!闭劦皆?、歌、舞“三者本于心”后說:“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fā)外?!保ā稑废蟆罚┞?lián)及詩,且以“文明”而言“情”,已有美感顯現(xiàn)。屈原首先將“情”的觀念引進詩的領域,《離騷》之“懷朕情而不發(fā)兮,余焉能忍與此終古?”《惜誦》之“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币栽娛惆l(fā)“中情”或曰“舒情”、“陳情”,可說“情”在詩歌中的地位完全確定了。到了漢代,“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寫進了《毛詩序》。

(二)“象”,《易傳》大講天地萬物符號化卦象,圣人“立象以盡意”已深入人心;《老子》有“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有了人們想像中“象”的觀念,涉及對“道”的體悟;《莊子》說:“以有形者象無形者而定矣”(《庚桑楚》),“形”與“象”已同時出現(xiàn);《韓非子》說:“人希見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圖以想其生也。故諸人之所意想者,皆謂之‘象’也?!保ā督饫稀罚ⅰ跋蟆绷x從具象過渡到虛象,已有文學想象的因素。進入漢代,首先是《淮南子》鑄成了“形象”一詞:“物穆無窮,變無形象?!保ā对烙枴罚?,進一步明確在言語與文字狀態(tài)中,“象”有傳導“意”作用:“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至可以窮通窘滯,決瀆壅塞,引人之意,系之無極?!庇终f:“假譬取象,異類殊形,以領理人之意?!保ā兑浴罚ⅰ兑讉鳌返摹傲⑾蟆睆谋粍幼兂芍鲃?,并從符號之象中解脫出來。東漢的王充首出“意象”一詞,又有“形象”、“意象”區(qū)別之說:“形象”是形似之象,匈奴人以木刻郅都之狀,“交弓射之,莫能一中”,不知郅都之精神“在形象”;“意象”是意中之象,“夫畫布為熊麋之象”,以動物之威力大小象征人之權位高低,“禮貴意象,示義取名也。”(《論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胎教學說(張新生)
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中的中國古代哲學理論
近代東亞醫(yī)學與健康知識的跨域傳播:第四屆中韓醫(yī)學人文國際學術研討會
傳承大國文化,領略風土人情,傳統(tǒng)醫(yī)學與養(yǎng)生
中國古人的運動養(yǎng)生觀是什么樣的?
淺談中國書法中線條的形質(zhì)美與審美創(chuàng)作的探索——以王羲之等為例
沈從文《邊城》的審美意蘊與文化取向
中國古代雕塑線條的意義
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美食與養(yǎng)生的傳統(tǒng)智慧
我漂亮的瘦子6:探討瘦身背后的心理健康、飲食科學與現(xiàn)代審美觀變化

網(wǎng)址: 中國古代文學審美觀念發(fā)生與流變述略(陳良運)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5515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