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jié),腸道菌群如何損害甲狀腺的健康?

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jié),腸道菌群如何損害甲狀腺的健康?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7月05日 21:18

甲狀腺疾病,簡單來說,就是甲狀腺出了問題所導致的一系列健康問題,這種問題現在在全世界都越來越常見。甲狀腺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甲狀腺疾病(身體自己誤傷了甲狀腺)和非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其中最常見的就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甲亢),影響著全世界數百萬人。甲狀腺功能減退就像是甲狀腺“怠工”了,導致身體新陳代謝變慢;而甲狀腺功能亢進則是甲狀腺“過度勤奮”,讓身體代謝過快。這些病不僅會讓身體的代謝系統亂套,還會對整體健康狀況造成很大的影響。

圖片 

隨著我們對腸道菌群的了解越來越多,很多研究都指出,生活在我們體內的微生物在甲狀腺功能減退、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不同甲狀腺疾病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甲狀腺功能障礙,比如格雷夫斯病和橋本甲狀腺炎,可以表現為多種胃腸道癥狀,包括吞咽困難、胃灼熱、消化不良、胃酸產生減少、惡心或嘔吐、膽囊不適、腹部不適、腹脹、腹瀉或便秘以及像腸易激綜合征這樣的消化系統不適。其實,很多時候,自身免疫性疾病之所以會找上門來,是因為腸道通透性增加,也就是“腸漏”,這是最常見炎癥來源之一。

我們的腸道里有很多好細菌,比如雙歧桿菌和乳桿菌,它們會產生短鏈脂肪酸,對免疫調節(jié)和維持甲狀腺激素平衡至關重要,同時也有助于維持腸道屏障的完整性。但是,腸道里也有一些壞細菌,它們會破壞短鏈脂肪酸平衡,減少其產生,促進炎癥,影響甲狀腺功能和健康。更糟糕的是,這些壞細菌還會導致腸漏,使一些本不應該離開腸道的物質,比如脂多糖(LPS),跑到身體其它地方,從而激活免疫細胞并引發(fā)炎癥反應。這可能導致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讓身體產生針對甲狀腺過氧化物酶和甲狀腺球蛋白的自身抗體。

腸道黏膜起著“海關”檢查站的作用,它允許食物中的營養(yǎng)物質進入黏膜下層,讓我們吸收利用,同時,它還會阻止那些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的有害物質和細菌碎片進入,防止它們引發(fā)黏膜下層的炎癥和免疫反應。

甲狀腺的正常工作需要一些關鍵的營養(yǎng)物質,比如碘(用于合成激素),硒(幫助酶發(fā)揮作用)以及鋅和鐵(參與代謝過程),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缺乏或不平衡可能導致甲狀腺功能障礙。腸道菌群可影響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包括微量元素。

腸道微生物可以加工和分解食物,以更好地吸收營養(yǎng)。同時,腸道菌群本身也需要營養(yǎng)來維持生命,有的吃糖和碳水化合物,有的吃脂肪和其它礦物質。當這些微生物的平衡被打破,營養(yǎng)的獲取就會受到影響。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患者往往缺乏微量營養(yǎng)素,其中硒、碘、鋅對甲狀腺尤為重要。如果身體有炎癥或菌群失調,這些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可能會受到影響。

膽囊中初級膽汁酸的產生也很重要,它們在攝入脂肪后從膽囊分泌到小腸,在那里腸道細菌將它們代謝成“次級膽汁酸”,從而增加脫碘酶的活性。膽汁酸通過與脫碘酶相互作用,在甲狀腺激素代謝和甲狀腺整體健康中發(fā)揮作用。更重要的是,這些膽汁酸還需要礦物質硒來幫忙,而腸道和甲狀腺有問題的人往往缺乏硒。甲狀腺功能減退也會阻礙膽囊的膽汁流動,進一步影響甲狀腺激素T4向T3的轉化。膽汁還具有天然的抗菌特性,這可能也是甲狀腺疾病與特定腸道細菌感染(比如小腸細菌過度生長)有關聯的原因。

圖片

同時,腸道還有另一項重要功能,它是人體大約70%免疫組織的家,這個龐大的免疫系統被統稱為腸道相關淋巴組織(GALT)。腸道相關淋巴組織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免疫細胞倉庫,里面存儲著各種各樣的免疫細胞,比如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它們能夠識別并攻擊那些對我們身體有害的東西,也就是抗原,并產生針對它們的抗體。健康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系統,對甲狀腺功能產生重要影響,特別是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中,比如橋本甲狀腺炎和格雷夫斯病。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個體患乳糜瀉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群的4-5倍。這是因為,當腸道屏障功能受損時,會使得抗原更容易通過,并在遺傳易感個體中引發(fā)自身免疫性疾病。

因此,甲狀腺和腸道之間的相互作用已經成為內分泌學領域特別關注的一個話題。這個關系有個新名字,叫做“腸-甲狀腺軸”,揭示了腸道菌群和內分泌系統之間復雜的相互影響。那么,腸道菌群如何影響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比如橋本氏病和格雷夫斯?。克秩绾螌谞钕俳Y節(jié)和甲狀腺癌等非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產生更廣泛的影響呢?

腸道菌群對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影響

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比如橋本甲狀腺炎和格雷夫斯病,是全球最常見的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影響超過5%的人口。這些疾病的問題在于,身體免疫系統錯誤地對甲狀腺發(fā)起攻擊,導致炎癥和功能障礙。胃腸道系統作為一個重要的內分泌系統,在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腸道菌群與橋本甲狀腺炎

橋本甲狀腺炎,也稱為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主要與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和甲狀腺球蛋白抗體的存在有關。這兩種抗體表明甲狀腺受到自身免疫攻擊,導致炎癥和甲狀腺激素分泌受損,通常導致甲狀腺功能減退。橋本甲狀腺炎最典型的癥狀包括局部壓迫作用,比如發(fā)音困難、呼吸困難和吞咽困難,同時伴有全身性癥狀,比如疲勞、體重增加和畏寒。

橋本甲狀腺炎的發(fā)生是多因素的,包括遺傳易感性、環(huán)境因素以及免疫系統和甲狀腺之間的相互作用。現在,橋本甲狀腺炎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碘攝入太多、硒缺乏和暴露于環(huán)境污染物等因素可能都有關系。這種疾病在女性中更為常見,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中年和老年人中發(fā)病率最高。

橋本甲狀腺炎和腸道菌群之間有著緊密而復雜的聯系,那些患有橋本甲狀腺炎的人,他們的腸道菌群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具體來說,那些對腸道健康和免疫功能至關重要的微生物數量減少了,而可能促進炎癥和疾病進展的細菌數量增加了。

圖片

研究中觀察到的常見變化包括雙歧桿菌屬、芽孢桿菌科、巨單胞菌屬、放線菌門和梭菌屬等細菌顯著減少,同時,擬桿菌屬、變形菌門、脫硫桿菌門、克雷伯氏菌屬、消化球菌科和食谷菌屬等細菌的數量顯著增加。腸道菌群的這些變化不僅影響身體的代謝途徑,還可能破壞免疫平衡,這可能有助于橋本甲狀腺炎的發(fā)病。

腸道有益細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減少,可能會影響一種叫做調節(jié)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讓它們不能正常工作,導致Th1/Th2失衡,這種失衡會導致身體里產生更多的“壞東西”,比如IFN-γ和TNF-α這樣的促炎細胞因子,它們就像是身體里的“小搗蛋”,會讓甲狀腺發(fā)炎,還可能引起自身免疫反應。

此外,腸道菌群還會影響一些重要微量元素的代謝,比如硒,而硒對甲狀腺的功能和身體的抗氧化防御能力都至關重要,它的缺乏可能會加重橋本甲狀腺炎的癥狀。

腸道菌群失調還可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讓一些本不應該進入身體的東西,比如細菌成分LPS,有機會溜進去,這可以激活免疫系統,讓它過度反應,釋放出更多的炎癥介質。這種過度的免疫反應可能破壞身體的免疫耐受,就像是身體突然變得不認識自己的甲狀腺了,開始攻擊它,并產生抗甲狀腺過氧化物酶和甲狀腺球蛋白的自身抗體,這是橋本甲狀腺炎的標志。

腸道菌群與格雷夫斯病

格雷夫斯病,簡單來說,就是一種會讓甲狀腺變得過度活躍的疾病,這種病的關鍵在于一種叫做促甲狀腺激素受體抗體的東西在搗亂,這種抗體能夠不斷刺激促甲狀腺激素受體,導致甲狀腺激素過量產生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格雷夫斯病最顯著的特征是體重減輕、怕熱和心悸,這些都是因為甲狀腺過度活躍造成的。據估計,全世界每100個人中大概就有1-2個人可能會得這種病,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招。

格雷夫斯病的病因很復雜,涉及遺傳易感性、環(huán)境因素和免疫紊亂的綜合作用。遺傳因素,特別是某些HLA(人類白細胞抗原)基因型,已被確定為重要的危險因素。環(huán)境因素的作用,比如過量的碘攝入和暴露于壓力,也可能增加患病的風險。此外,腸道菌群也可能跟格雷夫斯病有關,腸道菌群的組成及其代謝產物可能影響我們的免疫系統,從而影響格雷夫斯病的發(fā)生。

格雷夫斯病患者的腸道菌群組成發(fā)生了變化,厚壁菌門細菌顯著減少,而變形菌門和放線菌門細菌顯著增加。特別是芽孢桿菌屬、布勞特氏菌屬和鳥氨酸微菌屬細菌,可以作為區(qū)分格雷夫斯病患者與健康個體的微生物標志物。

更關鍵的是,格雷夫斯病患者腸道中,產短鏈脂肪酸的細菌豐度減少了,而一些潛在有害的細菌數量相對增多了,這可能導致調節(jié)性T細胞和輔助性Th17細胞之間的平衡被打破。這種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可能是導致格雷夫斯病患者免疫失調的關鍵,免疫失調可能導致對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喪失,讓免疫系統對自己的某些部分產生“誤會”,開始攻擊自己,從而在格雷夫斯病的發(fā)病過程中發(fā)揮關鍵作用。

圖片 

腸道菌群對非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的影響

非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主要包括甲狀腺結節(jié)和甲狀腺癌,它們有著不同的病因和患病率,因年齡、性別和地理位置而異。甲狀腺結節(jié)被定義為甲狀腺內的異常生長,現在由于成像技術的進步,甲狀腺結節(jié)越來越多地被發(fā)現,據報道,普通人里大約有19-55%有問題,而50歲以上的人中,一半都可能有。

現在得甲狀腺癌的人也越來越多了,全球來看,每10萬人里就有1.6人。一方面是現在的檢測和診斷手段更好了,能夠更早地發(fā)現它;另一方面,攝入太多的碘,也可能會讓甲狀腺出問題或變得更糟。在碘攝入充足的地區(qū),因為碘太多而得甲狀腺功能亢進的人特別多,約占人口的0.5-1%。近年來,大家也越來越關注腸道菌群與非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之間的潛在聯系。

腸道菌群與甲狀腺結節(jié)

甲狀腺結節(jié),簡單來說,就是甲狀腺里面長的小疙瘩,這些小疙瘩在影像學檢查上與周圍的甲狀腺組織不一樣。它們可以是單發(fā)的,也可以是多發(fā)的,其組成可以是囊狀的,也可以是實心的。

甲狀腺結節(jié)的發(fā)生是多因素的,涉及遺傳易感性、環(huán)境暴露和激素因素。比如,缺碘就是一個常見的導致甲狀腺結節(jié)的環(huán)境風險因素,這一點科學家們已經研究得很清楚了。現在有了更先進的超聲波檢查技術,醫(yī)生就能更容易地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了。其實,很多人都有甲狀腺結節(jié),據估計,超過60%的人都可能有,只不過很多人都沒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覺,絕大多數的甲狀腺結節(jié)都是良性的,只有一小部分甲狀腺結節(jié)是惡性的。但是,如果結節(jié)長得大、長得快或者有些可疑的超聲特征,那就有可能增加甲狀腺癌的風險了。最近,科學家們發(fā)現,身體里的慢性炎癥和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也跟甲狀腺結節(jié)有關,慢性炎癥可能會增加發(fā)生結節(jié)的風險,而腸道菌群的改變也可能參與其中。

科學家們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的腸道中,那些對健康有益的細菌,比如丁酸弧菌屬、伶俐糞球菌、規(guī)則糞球菌、人羅斯拜瑞氏菌、挑剔真桿菌和普氏棲糞桿菌等等,它們的數量都減少了。同時,這些患者的腸道代謝也出現了問題,本應該多產生一些腸道有益的丁酸等物質的代謝途徑減少了,而那些與氨基酸生物合成相關的代謝途徑卻增強了。

另一項研究發(fā)現,甲狀腺結節(jié)患者的腸道里,奈瑟氏菌屬和鏈球菌屬這些不太友好的細菌數量顯著增加了,而丁酸單胞菌屬和乳桿菌屬等好細菌的相對數量卻顯著減少了,此外,脂質消化和類固醇生物合成相關的代謝途徑發(fā)生了改變,這可能是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病機制的一部分。

圖片 

因此,腸道的問題可能會牽動到甲狀腺,導致它也出現狀況,腸道菌群失衡與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生之間存在復雜的相互作用,腸道微生物代謝紊亂可能影響甲狀腺功能和結節(jié)發(fā)生。此外,幽門螺旋桿菌這種通常與胃部問題有關的細菌,似乎也與甲狀腺結節(jié)的形成有關,這可能是因為幽門螺旋桿菌會引起全身炎癥反應,從而影響甲狀腺的健康。

保持身體的免疫反應平衡,就像是守護健康的“守門員”,對于預防可能導致甲狀腺結節(jié)發(fā)生的自身免疫反應至關重要。腸道菌群的代謝活動直接影響甲狀腺激素水平。腸道細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可以影響甲狀腺激素從T4向活性更強的T3的轉化。這種代謝相互作用對調節(jié)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如果這個過程被打亂了,就可能導致激素失衡,從而可能導致甲狀腺結節(jié)的形成。

另外,膽汁酸也是我們身體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至關重要,它也會被腸道微生物代謝。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也會導致膽汁酸代謝的改變,這樣一來,就可能影響甲狀腺激素的腸肝循環(huán),從而影響甲狀腺功能,進而增加甲狀腺結節(jié)的發(fā)生風險。

腸道菌群失衡也會破壞腸道上皮的緊密連接,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這種“腸漏”會允許某些細菌成分(比如LPS)和其它抗原易位進入體循環(huán)。這些不速之客就像是警報器,會喚醒我們的免疫系統,這些外來物質可以激活免疫細胞,比如巨噬細胞和樹突狀細胞,導致釋放TNF-α和IL-6等促炎細胞因子。這樣一來,就會引發(fā)一連串的炎癥反應,如果持續(xù)下去,就會變成慢性炎癥。慢性炎癥可引起甲狀腺細胞應激,導致應激途徑激活和活性氧的產生。這種應激可以誘導DNA損傷和甲狀腺濾泡細胞的改變,潛在地促進甲狀腺結節(jié)的發(fā)生。

腸漏相關的炎癥和免疫激活也會影響甲狀腺激素的產生和調節(jié),這可能會破壞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的正常反饋回路,導致激素失衡,可能進一步促進結節(jié)的形成。另外,某些細菌成分,比如LPS,還可能直接影響甲狀腺細胞,影響其生長和功能,這可能潛在地導致甲狀腺結節(jié)的形成。

腸道菌群可通過神經、激素和免疫途徑影響甲狀腺結節(jié)的發(fā)生,它就像是甲狀腺的幕后導演,悄悄指揮者一場大戲:

首先,腸道菌群可以調節(jié)一些細胞因子的產生,比如IL-1β、IL-6和TNF-α,它們對甲狀腺細胞的生長有著重要影響。這些促炎細胞因子的過量產生可導致甲狀腺細胞過度生長,細胞長得太多太快,就有可能形成結節(jié)了。

其次,腸道菌群的變化還會誘導一些趨化因子的產生,比如CCL2和CXCL8,它們就像是給免疫細胞發(fā)的“邀請函”,可以將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等免疫細胞召集到甲狀腺中,在那里它們可能通過釋放活性氧和其它介質,促進炎癥和結節(jié)形成。

另外,腸道菌群還通過支持硒依賴性過程,來影響甲狀腺激素的代謝,腸道菌群代謝活動還可能將某些飲食成分(包括致甲狀腺腫物)轉化為影響甲狀腺功能并可能導致結節(jié)形成的代謝物。

圖片

腸道菌群與甲狀腺癌

甲狀腺癌是一種起源于甲狀腺濾泡細胞或濾泡旁細胞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內分泌惡性腫瘤,可分為多種類型,包括乳頭狀癌、濾泡癌、髓樣癌和未分化癌,其中甲狀腺乳頭狀癌是最常見的。甲狀腺癌增加背后的原因很多,包括環(huán)境因素、診斷技術的進步、生活方式行為、碘攝入梁、輻射暴露和遺傳易感性都是公認的危險因素。從全球范圍來看,如果把年齡因素考慮進去,每10萬人中大約有5.6人會患上甲狀腺癌,其中女性和45-54歲人群的發(fā)病率更高。這種疾病在發(fā)達國家更為常見,在發(fā)展中國家也有增長的趨勢。

最近,科學家們開始關注到腸道菌群在甲狀腺癌發(fā)生中的作用,一些研究發(fā)現,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促進甲狀腺癌的進展。此外,腸道菌群的變化也會影響酮葡糖酸鹽代謝和戊糖磷酸途徑等代謝途徑,這些代謝途徑的紊亂,可能進一步推動甲狀腺癌的進展。另外,甲狀腺癌患者中,一些對脂質代謝穩(wěn)態(tài)至關重要的細菌顯著減少了,而那些與擬桿菌型腸型相關的細菌卻相對增加了,這種變化可能與經常吃高脂飲食有關并可能促進甲狀腺癌的發(fā)生。此外,與脂質消化和類固醇生物合成相關的代謝途徑在甲狀腺癌患者中也出現了異常。因此,腸道菌群失衡和脂質代謝紊亂,可能是導致甲狀腺癌發(fā)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在接受放射性碘治療后,腸道菌群也會發(fā)生一些變化,具體來說,像棲糞桿菌屬和毛螺菌屬這類屬于硬壁菌門的細菌顯著減少,而擬桿菌門的細菌,特別是普雷沃氏菌科和韋榮球菌科的細菌,會明顯增多。此外,腸道菌群還可能幫助我們預測放射性碘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效果好不好。另有研究發(fā)現,產短鏈脂肪酸的細菌在甲狀腺癌患者中有所減少。腸道和甲狀腺組織中的微生物代謝似乎也受到甲狀腺癌存在的影響,腫瘤微環(huán)境與腸道菌群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

一項新的研究發(fā)現,腸道菌群與分化型甲狀腺癌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簡單來說,就是腸道菌群的變化可能影響一個人患上這種癌癥的風險。具體來說,放線菌門細菌數量的顯著減少與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風險降低有關;相反,瘤胃梭菌9屬(Ruminiclostridium 9)、柔膜菌綱、瘤胃球菌科UCG004屬(Ruminococcaceae UCG004)、副普雷沃氏菌屬和軟壁菌門等細菌豐度的增加,與分化型甲狀腺癌的風險增高有關。因此,腸道菌群的改變可能在分化型甲狀腺癌的發(fā)生中發(fā)揮作用,它可能通過影響甲狀腺的功能和調節(jié)我們的免疫反應,從而參與到甲狀腺癌的發(fā)生過程中。

口腔菌群失調與甲狀腺疾病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甲狀腺癌患者的唾液菌群發(fā)生了顯著變化。與健康對照者相比,甲狀腺癌患者的唾液菌群具有更高的α-多樣性,擬普雷沃氏菌屬、厭氧球菌屬和不動桿菌屬在甲狀腺癌患者唾液中顯著富集。此外,某些臨床指標,包括促甲狀腺激素和甲狀腺過氧化物酶抗體水平,也與唾液菌群相關。另外,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分化型甲狀腺癌患者表現出與口腔干燥相關的獨特的口腔菌群組成,一些有益的細菌物種減少,而卟啉單胞菌屬、梭桿菌屬和密螺旋體等可能加劇炎癥的細菌大量富集。此外,受影響患者口腔菌群中與炎癥和抗氧化相關的代謝途徑也增加了。

科學家們通過一種叫做孟德爾隨機化的研究方法,確定了可能影響甲狀腺癌風險的特定菌群。某些細菌可能增加甲狀腺癌的風險,包括丁酸弧菌屬、Fusicatenibacter屬、顫螺菌屬、瘤胃球菌屬和Terrisporobacter屬;而歐爾森氏菌屬(Olsenella)和瘤胃球菌科UCG004屬則似乎能降低甲狀腺癌的風險。更有趣的是,隨著甲狀腺癌的發(fā)展,Holdemanella屬細菌的數量可能會增加,而芽孢桿菌目細菌的數量可能會減少。

圖片

在治療研究中,一名接受派姆單抗免疫治療的甲狀腺未分化癌患者的腸道菌群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擬桿菌目的某些細菌豐度顯著增加,比如擬桿菌科和理研菌科的細菌,同時瘤胃球菌科、韋榮球菌科和毛螺菌科等梭菌目的細菌成員顯著富集。此外,自從開始這種免疫治療后,患者的腸道菌群就表現出α-多樣性顯著增加,因此,腸道菌群可能在調節(jié)免疫治療反應中具有潛在作用,換句話說,腸道菌群可能對癌癥治療的療效具有實質性影響,特別是針對PD-1途徑的免疫療法。

甲狀腺癌患者的代謝也受到腸道菌群的顯著影響。普氏棲糞桿菌等有益細菌產生的丁酸、乙酸和丙酸這樣的短鏈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抗腫瘤的作用。然而,在甲狀腺癌患者中,產短鏈脂肪酸的細菌減少了,這可能導致這些保護性代謝物也減少了。此外,腸道菌群還會影響膽汁酸的代謝,而膽汁酸也可影響癌細胞的生長,比如某些次級膽汁酸可能促進腫瘤發(fā)生。腸道菌群引起的這些代謝變化,可以破壞甲狀腺激素的穩(wěn)態(tài),從而可能增加患甲狀腺癌的風險。

腸道菌群在調節(jié)宿主免疫系統方面也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對甲狀腺癌患者來說尤為重要。它們可以影響促炎和抗炎細胞因子之間的平衡,這對于我們的免疫系統能否有效監(jiān)測并對抗癌癥至關重要。例如,某些腸道細菌可以產生IL-10,促進可能抑制抗腫瘤免疫的調節(jié)性T細胞反應。另一方面,某些細菌的增加可以導致IL-17和IL-23等細胞因子的產生,增強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攻擊。因此,腸道菌群和免疫系統之間的這種相互作用十分復雜,就向一把雙刃劍,可能促進,也可能阻礙癌癥治療的效果。

總結

腸道菌群和甲狀腺健康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眾多研究發(fā)現了一個明顯的趨勢:甲狀腺疾病患者的腸道中,雙歧桿菌屬等有益細菌顯著減少,而擬桿菌門、變形菌門和克雷伯氏菌屬等可能有害的細菌顯著增加。腸道菌群組成的這些變化與甲狀腺疾病的復雜發(fā)病機制有關,它們能攪亂對甲狀腺功能至關重要的代謝途徑和免疫反應:

首先,腸道菌群組成的改變會導致對身體有益的短鏈脂肪酸減少,這就像給身體的免疫系統“減油”,影響T細胞的活性和炎性細胞因子的分泌,比如IFN-γ、TNF-α、趨化因子配體CCL-2和CXCL-8、IL-17、IL-23和IL-10,進而影響甲狀腺激素從T4向更活躍的T3的轉化。

其次,腸道菌群還會影響膽汁酸的代謝,這可能會增加甲狀腺結節(jié)和甲狀腺癌的風險,就像給甲狀腺健康“埋雷”。

再者,腸道菌群的變化還會影響硒的吸收,硒是負責將甲狀腺激素T4轉化為T3的脫碘酶的關鍵助手,硒的缺乏可能導致橋本甲狀腺炎的發(fā)生,就像給甲狀腺健康“添堵”。

第四,腸道菌群失調也可能導致腸道通透性受損,促進LPS等細菌成分跑到身體其它地方去,引發(fā)免疫反應,導致自身抗體增多以及甲狀腺疾病相關的炎癥特征,就像給甲狀腺健康“搗亂”。

最后,腸道菌群會影響細胞內活性氧的產生,這可能進一步促進甲狀腺疾病的發(fā)生,就像給甲狀腺健康“加壓”。

因此,保持腸道菌群的平衡對我們的甲狀腺健康真的很重要。有證據表明,益生菌輔助治療可以調節(jié)腸道菌群,從而改善甲狀腺功能和患者預后。使用特定的益生菌,比如植物乳桿菌和長雙歧桿菌,有可能增強傳統治療的效果,并可能恢復平衡的腸道菌群。另外,糞菌移植也成為甲狀腺疾病特別是格雷夫斯病的一種有希望的干預措施,它可能重新調整腸道菌群,通過腸腦軸和腸-甲狀腺軸影響代謝和免疫?;谀c道菌群的治療方法與傳統治療方法的整合有望迎來個性化甲狀腺疾病管理的新時代,為患者提供更加細致和貼心的護理。

圖片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Fang L and Ning J (2024) Recent advances in gut microbiota and thyroid disease: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in autoimmune, neoplastic, and nodular conditions. Front. Cell. Infect. Microbiol. 14:1465928.

免責聲明:本內容來自騰訊平臺創(chuàng)作者,不代表騰訊新聞或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舉報

相關知識

甲狀腺與腸道健康(5):養(yǎng)好腸道菌群,讓甲狀腺恢復健康
甲狀腺結節(jié)
得了甲亢甲狀腺結節(jié)能站樁嗎
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結節(jié)健康講座紀要
甲亢甲狀腺指標怎么看
甲減甲狀腺結節(jié)什么癥狀
甲狀腺癌如何康復 甲狀腺癌怎么治療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甲狀腺癌術后甲亢復發(fā)

網址: 甲亢、甲減、甲狀腺結節(jié),腸道菌群如何損害甲狀腺的健康?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1103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