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規(guī)范與共識】腦血管病影像規(guī)范化應用中國指南Ⅶ(附錄)

【規(guī)范與共識】腦血管病影像規(guī)范化應用中國指南Ⅶ(附錄)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5月17日 11:56

一、CT檢查

(一)CT檢查前準備統(tǒng)一說明

1.二甲雙胍

由于二甲雙胍主要經腎臟排泄,一旦發(fā)生對比劑腎病,將會產生二甲雙胍蓄積和潛在乳酸酸中毒風險,加重腎臟損害。目前歐洲泌尿生殖放射學會及我國相關共識均建議腎功能正常的患者,造影前不必停用,但使用對比劑后應在醫(yī)師的指導下停用48~72 h,復查腎功能正常后可繼續(xù)用藥;腎功能異常的患者,使用對比劑前48 h應暫時停用,之后還需停藥48~72 h,復查腎功能正常后可繼續(xù)用藥[ 42?44]。

2.碘過敏試驗

鑒于預試驗對由非離子型對比劑引起的過敏反應預測的準確性極低,以及預試驗本身也可能導致嚴重過敏反應,因此原則上不建議采用預試驗來預測碘過敏反應,除非產品說明書注明特別要求。

3.對比劑

推薦親水性較好的非離子型次高滲碘對比劑,或非離子型等滲碘對比劑。依據(jù)國內相關指南,選擇碘流率(iodine delivery rate,IDR)。碘流率為每秒所注射的對比劑碘量(g I/s),即碘流率=碘對比劑濃度(g I/ml)×對比劑注射流率(ml/s)?;颊咄润w重下,動脈血管的強化程度取決于碘流率,因此應根據(jù)受檢者體重選擇不同的碘流率 [ 45]。

4.射線防護

掃描前為患者佩戴鉛衣或鉛圍裙,做非檢查部位輻射敏感器官的防護工作。非必要情況下,禁止家屬陪同。若病情需要,家屬須穿戴鉛衣陪同。

(二)頭顱NCCT

1.檢查前準備

患者仰臥于檢查床,擺好體位,必要時采用頭部固定帶制動。

2.檢查目的

檢出病變,明確病變部位及范圍。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1)定位:以聽?眶上線之間的連線為基準平面掃描。

(2)范圍:從后顱窩底部向上掃描至顱頂。

(3)層厚:至少為8~10 mm層厚,連續(xù)掃描。幕下結構建議采用3~5 mm層厚連續(xù)掃描。

(4)參數(shù):CT掃描參數(shù)依據(jù)所用設備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可參考以下參數(shù)。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00~300 mA;層厚和層距:常規(guī)層厚5~8 mm,層距5~8 mm,1~2 mm層厚更好;窗寬和窗位:腦窗,窗位30~40 HU,窗寬70~100 HU;骨窗,窗位250~500 HU,窗寬1 000~1 600 HU。骨窗一般采用骨算法。

(三)CTA

1.頭頸部CTA和頭顱CTA

(1)檢查前準備

①明確禁忌證:同CT增強檢查禁忌證,如有碘制劑過敏史,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患者躁動,無法配合檢查者;糖尿病服用二甲雙胍者見統(tǒng)一說明。

②擺位:患者仰臥于檢查床,擺好體位,必要時采用頭部固定帶制動。

③靜脈穿刺針:建議至少采用20 G×1.16 in(1.1 mm×30 mm)規(guī)格的密閉式靜脈留置針,自右側肘正中靜脈穿刺。

(2)檢查目的

檢出血管病變,評估側支循環(huán)。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對比劑:推薦采用親水性較好的非離子型次高滲碘對比劑,或非離子型等滲碘對比劑,成人按體重計算用量為0.7 ml/kg,為50~80 ml,兒童按體重計算用量為2 ml/kg。

②高壓注射器設置:高壓注射器靜脈內團注,流率4~5 ml/s;或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保證全部對比劑在11 s內注入。對比劑全部注入后,以相同流率注入30~50 ml生理鹽水。

③掃描:啟動高壓注射器的同時啟動CTA掃描程序,在bolustracking軟件的監(jiān)測下完成CTA掃描。

④單時相CTA

掃描:啟動高壓注射器的同時啟動CTA掃描程序,在bolustracking軟件的檢測下完成CTA掃描,觸發(fā)閾值設置為150 HU,觸發(fā)點選擇頸動脈。

范圍:頭頸部CTA從主動脈弓向上掃描,直至顱頂部。層厚0.625~1.250 mm,連續(xù)掃描。頭顱CTA從后顱窩底向上掃描至顱頂。

⑤多時相CTA

單時相CTA僅能提供某一時間點的血管充盈狀態(tài),可能導致側支代償水平的低估。多時相CTA可更好地動態(tài)評估側支循環(huán)狀態(tài),與腦血管造影的一致性好。

掃描:啟動高壓注射器的同時啟動CTA掃描程序,在bolustracking軟件的監(jiān)測下完成第1時相CTA掃描,延遲8 s后進行第2時相CTA掃描,再次延遲8 s后進行第3時相CTA掃描(需要注意8 s的延遲時間具有經驗性,可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調整)。

范圍:第1時相:從主動脈弓向上掃描至顱頂部;第2時相及第3時相:從顱底部向上掃描,直至顱頂部。層厚0.625~1.250 mm,連續(xù)掃描。

掃描參數(shù):在CTA掃描前需要有一個層厚3~5 mm的頭顱CT平掃,用以評估有無出血或其他高密度病灶。根據(jù)各個醫(yī)院設備狀態(tài)不同,選用相應的層厚及范圍,具備8~16 cm寬探測器的多排CT,建議使用容積軸掃描,層厚0.500~0.625 mm。建議行增強前后同參數(shù)的多時相掃描,選取最佳動脈時相與平掃進行減影,獲得最佳的去顱骨及鈣化的純動脈血管圖像,該技術對虹吸部動脈血管及Willis動脈環(huán)的狹窄及動脈瘤顯示尤為重要。

(4)圖像后處理

①單時相CTA:在急診狀態(tài)下,至少提供1個MIP的CTA圖像,顯示卒中相關責任血管情況。

②多時相CTA:在急診狀態(tài)下,至少提供3時相MIP的CTA圖像,顯示卒中相關責任血管及側支循環(huán)情況。

③目的:顯示前循環(huán)的頸內動脈及其分支;后循環(huán)的椎基底動脈及其分支。包括大腦中動脈、大腦前動脈、基底動脈和大腦后動脈等。

④圖像后處理基本要求:為獲得清晰的顱內前后循環(huán)動脈血管及分支,需要采用增強前后的原始減影圖像來重建顱腦動脈血管,在急診狀態(tài)下,至少提供1個MIP的CTA參數(shù)圖像。MIP圖的優(yōu)點為圖像處理速度快,血管狹窄或閉塞的顯示受人為因素影響最少。提供全腦及目標血管的血管容積再現(xiàn)(volume rendering ,VR )和MIP圖像。

⑤CTA原始圖像:將CTA原始圖像重建為5~10mm層厚,與CT灌注成像掃描選擇層面層厚一致,用于觀察新鮮梗死區(qū)。

注:頭頸部CTA與頭顱CTA的技術方法和目標存在差異,前者范圍大,一般采用增強后螺旋模式掃描,顯示主動脈弓上分支及顱內動脈,后處理一般采用各設備商提供的去骨追蹤法提取動脈血管,不足之處是虹吸部、Willis環(huán)及顱內動脈分支,因骨骼及鈣斑的干擾顯示不如減影后的頭顱CTA,而后者的不足之處是范圍相對窄小,不能評估弓上分支及頸動脈分叉的血管病變。根據(jù)各個醫(yī)院設備狀態(tài)不同,如果選用8~16 cm寬探測器的多排CT,建議使用容積掃描的增強前后同參數(shù)的多時相掃描,選取最佳動脈時相與平掃進行減影,獲得最佳的去顱骨及鈣化的純動脈血管圖像,該技術對虹吸部動脈血管及Willis動脈環(huán)的狹窄及動脈瘤顯示尤為重要。

2.頸部CTA

(1)檢查前準備

同頭顱CTA。

(2)檢查目的

檢出血管病變。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對比劑:同頭顱CTA。

②掃描延遲時間:采用以掃描范圍內動脈為興趣區(qū),動態(tài)監(jiān)測興趣區(qū)內CT值,當CT值升高至預設閾值時自動觸發(fā)掃描;或采用小劑量對比劑團注試驗,根據(jù)時間?密度曲線的CT峰值時間計算掃描延遲時間。

③掃描程序:掃描范圍自主動脈弓至顱底Willis環(huán)層面,頭頸部CTA可自主動脈弓至顱頂。層厚0.5~1.5 mm,重建間隔取層厚一半。

(4)圖像后處理

提供掃描范圍全視野、主動脈弓上、左右頸總動脈分叉、顱內前循環(huán)、Willis環(huán)、椎?基底動脈的血管全景、部分剪輯、局部放大的三維重建圖像(推薦VR和/或MIP圖像);沿左、右側頸總動脈?頸內動脈走行以及左、右側椎動脈?基底動脈走行分別進行曲面重建。如果頸動脈有狹窄,測量狹窄度并標注。重視觀察CT血管成像的原始數(shù)據(jù),重點觀察雙側頸總動脈分叉部。

3.頭顱CTV

(1)檢查前準備

同頭顱CTA。

(2)檢查目的

清晰顯示靜脈竇及腦內靜脈,顯示細小的靜脈竇及深靜脈分支情況,評估是否具有靜脈竇或者靜脈栓塞。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范圍:從后顱窩底部向上掃描至顱頂。

②掃描延遲時間:通過高壓注射器自肘正中靜脈團注非離子型次高滲碘對比劑,或非離子型等滲碘對比劑,注射流率為3.5~4.0 ml/s,總量80~100 ml(1.5 ml/kg體重),依據(jù)靜脈竇充盈最高峰來計算掃描延遲時間。

(4)圖像后處理:對原始圖像采用多平面重組(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進行軸面、矢狀面和冠狀面重建,此外還進行MIP、VR。

(四)CTP

1.檢查前準備

明確禁忌證:同CT增強檢查禁忌證,如有碘制劑過敏史,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患者躁動,無法配合檢查者;糖尿病服用二甲雙胍者見統(tǒng)一說明。

2.檢查目的

顯示核心梗死區(qū)和缺血半暗帶,評估血腦屏障(blood?brain?barrier,BBB)破壞情況,評估血流動力學變化。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1)對比劑

同頭顱CTA。

(2)注射方式

高壓注射器靜脈內團注,流率5~6 ml/s。

(3)掃描

啟動高壓注射器注入對比劑的同時進行CTP掃描。范圍及層厚:根據(jù)醫(yī)院多層螺旋CT裝備水平,可選擇全腦容積或者部分灌注成像。全腦容積灌注成像為覆蓋全腦,從后顱窩底部向上掃描至顱頂;部分灌注成像根據(jù)CT平掃結果,在病變區(qū)域選擇1~4層感興趣層面進行掃描,為保證圖像質量,幕上病變盡可能選擇基底核層面和側腦室體部層面進行CTP掃描。

(4)掃描程序

16排螺旋CT能夠掃描12 mm厚的腦組織,64排螺旋CT掃描范圍為40 mm,256排螺旋CT掃描范圍增加至80 mm,320排螺旋CT掃描范圍為160 mm。層厚0.5~2.0 mm,重建間隔取層厚的一半。管電壓80~120 kV,管電流120~150 mA,開始注射對比劑后4~8 s1 s/圈,間隔時間1 s,掃描時間50 s。如果患者血流緩慢,腦循環(huán)時間延長需適當增加掃描時間。為了減少掃描時間延長導致的放射劑量增加,可以采取分2~3個階段掃描的方式。比如第1階段40 s,每1秒掃描1次;第2階段35~45 s,每2~3秒掃描1次;如需要獲得微血管通透性圖,則要再進行第3階段2 min掃描,每10~15秒掃描1次。

4.圖像后處理

一般應用Perfusion專用軟件包進行后處理。以單點取樣方式分別在正常側大腦中動脈與上矢狀竇選擇輸入動脈與輸出靜脈,并由分析軟件自動生成,可得到CBF、CBV、MTT、TTP、Tmax、PS等參數(shù)圖。圖像的定量分析可以采用半自動及自動分析方法。半自動的方法一般由醫(yī)師根據(jù)肉眼觀測的異常區(qū)域手動勾畫ROI,測得ROI內各灌注值;數(shù)據(jù)的分析采用相對值,以對側正常區(qū)域的灌注值為參照,計算異常側與正常側灌注值的比值。在一些腦灌注后處理軟件中,也可以通過設定閾值,自動標識出梗死核心區(qū)和缺血半暗帶,并計算體積。各CT設備廠商均配備相應的后處理軟件,彼此之間兼容性差,參數(shù)表達也存在一定差異。自動分析可以借助第三方的軟件,自動得出異常區(qū)域的體積等。

二、MR檢查

(一)MR檢查前準備統(tǒng)一說明

1.患者告知

檢查前應先清空患者隨身攜帶的各種物品,去除患者體外金屬物體,告知受檢者檢查過程中保持靜止不動,檢查所需的大概時間,檢查過程中要求終止檢查的方式。確定有無MR掃描禁忌證。

2.禁忌證

有釓制劑過敏史;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者;嚴重心、腎功能障礙者;患者躁動,無法配合檢查者;患者或家屬拒絕此項檢查者;急診危重患者無臨床醫(yī)師陪同的患者等。

3.靜脈穿刺針

建議至少采用20 G×1.16 in(1.1 mm×30 mm)規(guī)格的密閉式靜脈留置針,自右側肘正中靜脈穿刺。

4.對比劑

使用釓對比劑,推薦大環(huán)狀對比劑。對比劑用量推薦使用0.1 mmol/kg進行個體化用藥。

5.線圈

通常應用普通頭線圈或頭頸聯(lián)合線圈掃描,現(xiàn)有臨床常用線圈一般為8通道線圈,但20通道以上或32通道線圈可得到更佳的圖像質量。

6.檢查體位及定位

受試者取仰臥位,雙手置于身體兩側。人體長軸與床面長軸一致。頭部置于頭托架上,放置頭線圈,以內外眥連線為中心定位,對準“+”字定位燈的橫向連線。頭顱正中矢狀面盡可能與線圈縱軸保持一致并垂直于床面,對準“+”字定位燈的縱向連線。頭部兩側加海綿墊以防止頭部運動。

7.檢查中止

患者在檢查過程中躁動,無法繼續(xù)掃描者;對疑似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MR平掃發(fā)現(xiàn)腦內出血或其他非缺血性病變,將不再進一步進行MRA及PWI掃描;檢查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對比劑過敏反應者;患者病情變化,需要立即停止檢查進行搶救者。檢查中止將適用于所有的MRI檢查。

8.關于植入物行MRI檢查的說明

請參考《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國專家共識》 [ 46]。

(二)MR平掃及增強掃描

1.檢查前準備

見MR檢查前準備統(tǒng)一說明。

2.檢查目的

檢出病變及診斷。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定位:以顱腦前后聯(lián)合之間的連線為基準平面進行橫斷面掃描。范圍上起顱頂頭皮下至后顱窩底部。建議增加一個序列的矢狀面或冠狀面掃描。掃描序列包括T 1 WI 、T 2 WI 、T 2 ?FLAIR和DWI。推薦層厚5 mm,如果有三維各向同性的薄層掃描更佳。增強掃描需至少1個方位增加脂肪抑制,推薦3個方位掃描均增加脂肪抑制序列。

注:在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的MR檢查中,DWI及T 2 ?FLAIR是必掃序列。

4.圖像后處理

DWI需有雙b值(0、1 000 s/mm 2 ),以得到ADC參數(shù)圖。

(三)SWI序列

1.檢查前準備

同MR檢查。

2.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根據(jù)定位像進行軸面全腦掃描。以下參數(shù)作為參考:采用三維高分辨率磁敏感成像技術,TR 40 ms,TE 25 ms,F(xiàn)OV 230 mm×230 mm,矩陣320×320,層厚1~3 mm,層間距0 mm,帶寬25 kHz,反轉角30°,采集次數(shù)1。

3.圖像后處理

對腦內靜脈血管,尤其是腦小靜脈,需進行MPR或MIP軸面重建圖像。

(四)MRA

1.非增強頭顱MRA

(1)檢查前準備

同MR檢查。

(2)檢查目的

檢出血管病變。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掃描序列及參數(shù)舉例如下:非增強頭顱MRA推薦采用三維TOF?MRA,定位線設置為胼胝體膝和壓部連線,檢查采用無間距連續(xù)掃描,橫斷面采集,TE 2.5 ms,反轉角20°,層厚1.4~1.6 mm,激勵次數(shù)(number of excitation,NEX)1。

(4)圖像后處理

采用MIP,充分顯示雙側ICA顱內段、MCA、ACA、雙側椎動脈末段、基底動脈、雙側PCA及Willis環(huán)。同時要重視觀察原始數(shù)據(jù),有助于準確評估血管情況。

2.頭顱CE?MRA

(1)檢查前準備

見MR檢查前準備統(tǒng)一說明。

(2)檢查目的

明確有無頭顱動脈狹窄及其程度。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范圍:從后顱窩底部向上掃描至顱頂。采用3D CE?MRA技術,由于腦血流的快速循環(huán),頭部動脈與靜脈強化的時間窗窄,容易受到靜脈信號的干擾,推薦用試驗性團注法計算掃描延遲時間,行冠狀面采集。釓對比劑用量0.1~0.3 mmol/kg,高壓注射器流率設置為3 ml/s,注射對比劑結束后以同樣流率的生理鹽水20 ml沖洗。

(4)圖像后處理

提供全腦及目標血管的三維VR和三維MIP圖像,以顯示顱內血管狹窄或閉塞狀況;對病變局部切割放大顯示;對動脈狹窄處進行狹窄程度測量并標注。同時要重視全面觀察原始數(shù)據(jù),有助于判斷責任血管病變。

3.頸部CE?MRA

(1)檢查前準備

同頭顱CE?MRA。

(2)檢查目的

判斷主動脈弓上頭頸部動脈及其分支的情況。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推薦測試掃描:由于臨床上個體之間的循環(huán)時間差異大(8~28 s),推薦測量每例患者對比劑從肘靜脈至頸動脈的循環(huán)時間,以確保血管成像能夠采集成功。測試掃描同時可檢查注射套管是否通暢以及靜脈管壁是否損傷,可以避免在后續(xù)推注中對比劑大量外滲至軟組織。也可采用自動觸發(fā)或透視觸發(fā)捕捉頸動脈內對比劑的峰值時間,可簡化掃描流程,但這種方法易產生環(huán)狀偽影。因此,推薦先測試、后造影的流程。

②3D MRA采集時間的選擇:對比劑從頸動脈循環(huán)至頸靜脈的時間窗是4~8 s,為了避免靜脈影重疊,獲得最佳的動脈血管成像效果,需使K空間中心部分在此時間窗內進行采集,因此,所選3D掃描序列的采集時間小于18 s為宜(K空間時間段為9~12 s),為保證高矩陣(512)及高分辨率,可采用并行采集技術縮短掃描時間。在頸血管CE?MRA檢查中,也可以采用高分辨率掃描,高分辨率圖像可以更好地評估血管狹窄的程度并且更好顯示頭頸部細小血管分支,但掃描時間長,可達2 min以上。

③對比劑用法:頸動脈3D CE?MRA對比劑總量25~30ml,流率2.5~3.0 ml/s。掃描延遲時間可簡化為:D=T V ?A-T A /4 ,T V ?A為從穿刺靜脈到靶血管的時間,T A 為所采用的快速掃描序列的掃描時間。

④掃描要點:掃描范圍下緣應包括主動脈弓,上緣包括Willis環(huán),采用頭頸聯(lián)合線圈,加頸部脊柱線圈,冠狀面采集。呼吸偽影對主動脈弓上分支起始部的顯示有一定影響,但屏氣掃描也會產生增強前后的采集誤差,原則上采用非屏氣掃描,如懷疑偽影導致動脈假性狹窄或顯示不良,可擇日再行屏氣檢查。

(4)圖像后處理

提供掃描范圍全視野、主動脈弓上、左右頸總動脈分叉、顱內前循環(huán)、Willis環(huán)、椎?基底動脈的血管全景、部分剪輯、局部放大的三維重建圖像(推薦VR和/或MIP圖像),以顯示頸部和顱內血管狹窄或閉塞狀況,以及一、二級側支代償情況;對病變血管局部放大顯示;對動脈狹窄處進行狹窄程度測量并標注;同時要重視觀察原始數(shù)據(jù),有助于判斷責任血管病變。

4.非增強MRV(TOF?MRV、PC?MRV)

(1)檢查前準備

同MR平掃。

(2)檢查目的

初步了解顱內靜脈竇、較大靜脈的情況,是否有靜脈竇閉塞,是否有側支循環(huán)形成。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TOF?MRV根據(jù)定位像進行斜矢狀面掃描,軸面上定位線向左或右側傾斜20°~30°,冠狀面傾斜20°~30°,以減少掃描平面與血流方向平行而造成的信號丟失。掃描范圍為全腦。

(4)圖像后處理

進行MIP重建,并進行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旋轉,以便全面觀察顱內靜脈、靜脈竇。

5.CE?MRV

(1)檢查前準備

同CE?MRA。

(2)檢查目的

清晰顯示靜脈竇及腦內靜脈,顯示細小的靜脈竇及深靜脈分支情況,評估是否具有靜脈竇或者靜脈栓塞。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可參考掃描參數(shù)及流程如下:釓對比劑0.2 ml/kg體重,高壓注射器自肘靜脈給藥,流率為2.5 ml/s。首先進行頭頸部3D快速小角度(fast low angle shot,F(xiàn)LASH)序列平掃,然后進行冠狀面testbolus掃描,注射對比劑后實時觀察雙側橫竇遠端信號,當橫竇內對比劑達最大濃度時啟動FLASH序列,共掃描3次,掃描范圍為全腦,采用FLASHTR 2.6 ms,TE 1.1 ms,反轉角20°,帶寬930 Hz/像素。

(4)圖像后處理

利用減影功能,選擇注射對比劑后第1時相源圖數(shù)據(jù)減去注射對比劑前數(shù)據(jù),得到減影后圖像。利用工作站3D軟件進行三維重建及MIP重建。

(五)MRP

1.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增強(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

(1)檢查前準備

同CE?MRA。

(2)檢查目的

了解腦組織血流灌注情況。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感興趣層面選擇:根據(jù)所使用MR成像設備的實際情況,進行全腦覆蓋的MR灌注掃描。

②MR對比劑:根據(jù)患者體重采用釓對比劑。

③高壓注射器:流率設置為4~5 ml/s,對比劑用量為0.1~0.2 mmol/kg。

④掃描:通常采用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cho?planar imaging,EPI)采集大腦橫斷面圖像,多時相掃描(如60時相),在前幾個時相(如第6時相)開始采集時啟動高壓注射器注入對比劑,在前幾個時相采集過程中可觀察圖像有無明顯變形或偽影,如有異常,可及時停止掃描查明原因。

(4)圖像后處理

使用相應后處理軟件,首先進行圖像運動校正,其次選擇動脈輸入函數(shù),可以得到CBF、CBV、MTT、TTP、Tmax等參數(shù)圖。

2.ASL

(1)檢查前準備

同MR平掃。應用1.5或3.0 T MR掃描儀,頭線圈或者頭頸聯(lián)合線圈。患者仰臥位,頭部置于頭托架上,以內外眥連線為中心定位,頭部兩側加海綿墊以固定頭部。需注意頸部有無干擾磁場的金屬物品,如有需去除。

(2)檢查目的

評價腦血流情況、腦側支循環(huán)等。

(3)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ASL受到標記效率、衰減時間及標記延遲時間的影響,推薦應用可以覆蓋全腦的三維準連續(xù)式動脈自旋標記(three dimensional pseudo?continuous arterial spin labeling, 3D pCASL)技術 [ 47]。推薦參數(shù)為:層厚4 mm,TR 4 632 ms,TE 10.54 ms,標記后延遲(post?labeling delay,PLD)2 000 ms,層數(shù)為36,F(xiàn)OV 24 cm×24 cm,矩陣128×128,采集時間4 min 29 s;對于病情穩(wěn)定的患者,可采用多標記后延遲時間的掃描策略進行腦血流動力學評估,以及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側支循環(huán)評估,如采用PLD為1.5及2.5 s的策略 [ 48?49]。

(4)圖像后處理

3DASL原始圖像傳輸至工作站,利用后處理軟件獲得反映腦組織灌注情況的CBF圖,可添加偽彩色進行觀察。

(六)MR?VWI

1.顱內MR?VWI

(1)檢查前準備

同MR平掃。為了同時滿足高圖像分辨率和SNR,顱內動脈MR?VWI通常在3.0 T或以上MR機器上完成。通常應用普通頭線圈或頭頸聯(lián)合線圈掃描,現(xiàn)有臨床常用線圈一般為8通道線圈,但20通道以上或32通道線圈可得到更佳的圖像質量。

(2)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三平面定位掃描:采用快速序列進行標準三平面定位掃描,獲取頭部定位像。

②血管定位像掃描:推薦應用橫斷面3D TOF?MRA成像,以便后續(xù)管壁成像提供目標血管的定位圖像。

③主要技術要求如下:高空間分辨率;2D/3D采集;多對比加權;血液和腦脊液信號的有效抑制。

④成像范圍:包括MCA M1和M2段、ACA A1和A2段、ICA破裂孔段(C3)到交通段(C7)、PCA P1和P2段、BA和VA V4段。

⑤多對比成像序列:包括T 1 WI 、T 2 WI 、3D TOF及增強T 1 WI ,增強T 1 WI 注射對比劑劑量0.1 mmol/kg(0.2 ml/kg)。

(3)圖像后處理

①3D TOF?MRA:同頭顱MRA圖像后處理。

②3D管壁成像:垂直于目標血管走行進行多平面重建(MPR),以橫斷面顯示管腔及斑塊,重建層厚1~2 mm;根據(jù)病變情況可平行于目標血管走行進行MPR和/或曲面重建(curved planner reformation,CPR)。

2.頸動脈MR?VWI

(1)檢查前準備

同MR平掃患者仰臥位,頸部自然伸展,左右線圈對稱置于患者頸部,線圈中點與觀察野中點(頸動脈分叉:約胸鎖乳突肌中點水平)一致,頭部兩側加海綿墊以確保在掃描時保持頭頸部靜止。告知患者在掃描過程中不要運動、吞咽、咳嗽等,配合固定體位。

MR設備:1.5 T或以上場強MR設備,推薦應用3.0 T的高場MR成像系統(tǒng)及頸動脈專用線圈提高圖像SNR。

(2)掃描參數(shù)及技術要點

①三平面定位掃描:采用快速序列進行標準三平面定位掃描,掃描定位中心位于下頜角。

②血管定位像掃描:推薦橫斷面2D TOF成像,以C3/C4椎間盤或下頜骨下緣為中心進行定位。

③MR成像范圍:橫斷面2D序列掃描包括頸動脈分叉為中心上下各20~25 mm。3D序列盡量增大掃描范圍,一般可包括以頸動脈分叉為中心上下各50~55 mm。檢測動脈包括雙側頸總動脈末端、頸內動脈起始部及頸外動脈起始部。以二維掃描序列為例,定位時以頸總動脈血管分叉為中心,由于左、右頸總動脈分叉部的位置會高低略有不同,因此,建議以頸動脈狹窄程度較重,或者TOF序列初步觀察到具有斑塊內出血或者潰瘍的一側為定位側,便于多次隨訪復查時較嚴重病變的比較。

④多對比序列成像:頸動脈斑塊MRI常規(guī)的掃描序列包括T 1 WI 、T 2 WI 、3D TOF及增強T 1 WI 掃描,建議有條件的醫(yī)院加掃特殊的管壁成像序列,如MR?RAGE等;由于上述多序列成像掃描時間長,因此目前臨床工作中建議至少要完成平掃及增強T 1 WI 、3D TOF這3個序列,掃描時間約25 min。進行增強T 1 WI 時,注射劑量0.1 mmol/kg(0.2 ml/kg),延遲時間為5 min。

(3)圖像后處理:3D管壁成像可垂直于目標血管走行進行MPR,以軸面顯示管腔及斑塊,重建層厚1~2 mm;同時根據(jù)病變情況可平行于目標血管走行進行MPR和/或CPR。

相關知識

|指南與規(guī)范|神經病理性疼痛評估與管理中國指南(2024 版)
關于印發(fā)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
重慶規(guī)范開展醫(yī)學影像檢查結果互認工作
指南規(guī)范詳情
電子病歷基本規(guī)范
醫(yī)學影像診斷中心基本標準和管理規(guī)范(試行)
國衛(wèi)辦醫(yī)發(fā)〔2017〕8號—關于印發(fā)電子病歷應用管理規(guī)范(試行)的通知
規(guī) 范 化 疼 痛 管 理
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9)
居民健康檔案規(guī)范填寫參考指南.doc

網址: 【規(guī)范與共識】腦血管病影像規(guī)范化應用中國指南Ⅶ(附錄)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68690.html

推薦資訊